穿越历史时空的两次调查

■林颐

《教育导报》
2024年第99期(总第3994期) 导报四版

《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萧易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8月

ISBN:9787559871855

历史不能被遗忘,文化需要薪火相传,不管身处怎样艰难的环境,不管隔着多么久远的时间,总有些人孜孜矻矻地在做着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情,譬如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营造学社成员们。

《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记述了两次调查。这两次调查相隔80多年,它们在文本里纠缠在一起,难分彼此,或者确切地说,我们是通过第二次调查的发起人,即作者萧易的眼睛,不断地回溯往昔,重新发现第一次调查的成果与价值。

第一次调查发生在1939年8月—1940年2月,为期173天。梁思成、刘敦桢率领营造学社的若干成员,组织了一次田野考察,考察的初衷是试图延续此前在华北地区已经开启的木构建筑的研究,然而结果令人失望,川康(当时的四川省和西康省)的木构建筑大量毁于明末张献忠之手,幸存的很多建筑又因为地方偏僻而没能被学社成员所注意,幸而有意外之喜,汉阙、摩崖、造像、民居、道观……这些其他类型的遗存,启发了学社成员新的思路,这些地方性建筑与遗存,成为川康调查的主角,也让后世学者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更深入的民间及风土建筑的研究。

萧易致力于川蜀地区的石窟田野调查,长期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著有《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等多部作品。2018年,萧易受梁思成遗孀林洙女士的委托,从她那里取得了一批川康古建筑调查照片,数目超过3100张。这些照片如同漫长的记忆河流,冲刷着这位后世研究者的头脑和心灵,他想要弄清楚照片中这些古建筑、古遗址如今的状况。在四川省文物局的支持下,从2019年开始,萧易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这就是第二次调查,历时5年,然后有了这本《漫长的调查》。

明代蜀王府、安澜索桥、雅安高颐阙、夹江千佛岩、白崖崖墓、明代平盖观、中国最大的道教石窟群——西山观、南部禹迹山大佛、潼南石窟、大足石刻、广汉古城……萧易有意识地让自己隐形于叙述背后,现代的调查糅合在过去的岁月之中,没有打乱80年前那段历史的轨迹,写作者的镜头始终聚焦于当年营造学社的调查所得与他们未竟的遗憾。

明蜀王府毁于战火,但是承运门基址前还残留着一座嘉量楼,这座在全国都属于凤毛麟角的孤品,让营造学社成员们喜出望外,它意味着在明代藩王府中已设立嘉量楼,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白崖崖墓以其恢宏的规模与祠堂的功能,给学社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个遍地盐井的蓬溪县城、那座布局完整的鹫峰寺,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塑像与壁画,也都被保留在了梁思成的著作之中,让后人得以领略它们的风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川康的建筑、古物、风土、乡情都在这些叙述中逐渐浮现,川康调查以建筑调查为主线,但也像是一次学界对西南边陲的全域式的考察,为我们留下了那个烽火年代社会面貌的侧面摹写。

在那段被迫南迁的岁月里,营造学社仍然坚持着他们的学术情怀,在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而不懈努力着。只可惜,在抗战的艰难时代和交通不便的状况下,营造学社只能沿着官道、驿道做调查,为时173天步履匆匆的调查并不能覆盖那片广袤的土地。比如剑阁县与阆中市交界处的香沉镇,有一座香沉寺,正是梁思成梦寐以求想要寻找的宋元建筑。营造学社屡屡与一些重要的但彼时尚未为人知的遗址擦肩而过,令人扼腕。更让人遗憾的是,很多古迹现在已经消失了。比如,营造学社两临广汉时几乎拍下了小城所有的古建筑,如今存世的却不足10处。当年川康调查的730多处古建筑、古遗址,如今留存下来的已不足一半。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历史久远和沉重,许多故事被掩埋在时间的尘埃之中。正因如此,更凸显了萧易这第二次调查的重要性。这是做学问的勇气与承担,也是面向历史的一种郑重交代,更是对那些不可磨灭的人与事的记忆唤醒。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它所意涵的“漫长”,需要我们去更深刻地体会。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