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党建引领的家校社育人共同体

■成都市棕北中学悦湖学校 黄长平 王敏 邹扬庆

《教育导报》
2024年第99期(总第3994期) 导报三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积极探索了将党组织作为贯通各类教育主体的共同核心力量,为高效实现协同育人提供坚强保障。党建引领的生态共育,是家校社协同育人适切的实践路径。

构建“五力共育”机制。学校依托党建引领,构建了以思想为先导力、以党员为主力、以组织为支撑力、以平台为依托力、以活动为载体力的党建引领下的“五力共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旨在以思想建设、组织支持为基础,联通家校社三个育人场域,通过人员、平台、活动等资源的整合协同,形成一套工作机制、制度和方法,将合力统一于“协同育人”总目标。依照“五力共育”的架构和育人实际,建立“一会(党建联席会)、两队(导师队、志愿队)、三平台(家长学校、爱育工作室、共建基地)”等工作机制。

强化家校社职责。家长在共同体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需求。切实发挥党员家长代表的作用,促进共同体育人工作。学校在共同体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以党支部为引导,整合教育资源,做好各种工作规划,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活动。社区在共同体中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持。社区整合基层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开拓共育渠道。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在资源共享、管理策略、育人方法、文化涵养等方面进行开放互动,多渠道、多途径构建高质量的共育体系。学校从学科渗透德育、校社联合教育、社区职业体验、家长学校培训等方面,促进师生、家长素质提升。强化家校社共育的多样性,通过“家风传承、校园文化、亲子教育、道德榜样、社会体验、氛围营造”等方式,促进合力育人方式多样化。同时,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沟通平台,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主题党日活动、家长会、社区教育活动、亲子活动等。

组织家校社共育志愿队。在各个党支部的协调作用下,学校整合多种教育主体和资源平台,包括德育团队、全体教师、家长、社区服务员、学生志愿者等全面参与,成立协同育人共同体志愿队。家长志愿者、社区服务员、特聘导师等长期参与德育活动,坚持校园周边育人服务。学校与文联、妇联、协会以及教育机构等志愿者合作,共同推进育人生态发展。家校社共育志愿队让学生获得多途径的成长,更为学生公益理念、公民素养的培养提供导师团队。

启动党员“双先工程”。共同体以党员“先锋先行”工程为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力量。学校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校内外育人服务。社区党组织以“定点帮扶”等方式,为困难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给予困难学生持续稳定的帮扶和关爱。党建“双先”,不仅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也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为推动学校、社区和谐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建设“五力爱育小屋”。以社区为依托,建设“五力爱育小屋(工作室)”,试点探索在社区、居民小屋,依托党组织支持,整合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学校辅导师、社区工作人员等多种力量,建立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主题的“五力爱育小屋”,成为五力合育的落实平台(实体+虚拟),协同育人提供资源支持,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也营造了社区文明和谐良好氛围。

校社合作,党建联建。学校与成都市武侯区金花街道陆坝村结成党建联建单位,积极利用地方资源共同打造“多维教育场景”。农村产业园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公园则成为自然教育的场所,红色基地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校社合作、场景共建,促进了学生幸福成长,也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实现了教育与社区发展的有机结合。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项课题《党建引领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研究》(编号TCCX&DZX-129)、成渝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双减”政策下初中美育家校社生态合育模式研究——以摄美教育为例》(编号CYJXF23057)成果之一】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