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做师生关系的促进者,做孩子和老师间的“润滑剂”。尤其是面对老师提出过高要求、孩子与老师产生矛盾、孩子被老师批评等情况时,家长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尤为重要。本期,我们邀请了家庭教育专家、学校老师和几位家长通过案例分析,为大家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参考。
善做“减压阀”,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当教育压力层层向下传递时,最终承受重负的往往是孩子。”孩子刚上小学,家长王琳就体会到了这份沉甸甸的压力。
孩子上幼儿园时,王琳便与丈夫达成了共识:幼小衔接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而非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对于孩子的书写训练,她并未设定过高的标准,觉得孩子能书写简单的数字及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
进入小学后,王琳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的书写水平超出了她的想象,老师似乎也将这样的书写水平视作应有的标准,时常在家长群里晒书写工整、字迹美观的学生作品。王琳本来并未因此感到焦虑,但老师专门给她发来信息,指出孩子的书写需要好好练习。尽管内心并不认同其他家长“抢跑”的做法,但王琳还是与老师坦诚沟通,说明孩子入学前的书写状况,并表示会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加强孩子的书写练习。
没想到,几天后,孩子的练习册上出现了“书写令人担忧”的刺眼评语。“这样的评语会让孩子每次打开练习册时,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王琳不禁对老师的处理方式产生了质疑和不满。
“很多家长的压力和焦虑往往源于外界的评价和要求,尤其是来自老师的反馈。”成都市成华小学秀美校区班主任张秀红分析了压力的传递过程:比如,老师告诉家长“孩子考试成绩下降了”,家长就会质问孩子“成绩为什么下降”。这样的互动只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亲子沟通出现障碍,让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教育目的也难以达成。同时,孩子还可能因此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家长了解老师的教学要求和期望即可,不用一味迎合。”针对这一问题,张秀红从老师的角度给出了建议。她认为,家长要善做“减压阀”,懂得适时为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卸包袱”。
张秀红建议,如果家长觉得老师的要求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可以以尊重的态度与老师进行探讨,例如和老师商量,能否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作业量或任务难度。此外,家长还应该向老师客观地反馈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情绪问题,家长要及时告知老师,让老师能够在学校给予孩子适当关注,共同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孩子与老师有矛盾?家长来做“调和剂”
“有一个信任你、爱护你并始终支持你的妈妈,是无比幸福的事情。”小敏(化名)至今记得自己初中时被班主任误解,在妈妈的帮助下和老师冰释前嫌的事。
进入初中后,班上便流传着各种恋爱绯闻,这些流言也波及到了小敏,甚至引发了班主任的误解。某次考试,小敏成绩不佳,班主任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便断定小敏是因为早恋而导致成绩下滑,尽管小敏百般解释,表示自己并未早恋,只是单纯的发挥失常,但班主任并不相信。
在随后的家长会上,班主任还当着所有家长的面向小敏妈妈“告状”。小敏妈妈并没有因为班主任的一面之词就斥责女儿,了解情况后,她认为老师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随意冤枉孩子,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点赞。有的家长一听到孩子被老师批评,就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孩子的问题,不然,为什么老师只批评你一个人?这种做法忽视了事实,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副主任、成都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副教授商雪梅表示,对于老师给孩子的评价,家长不能盲目听信。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可“听风是雨”。
在小敏妈妈的坚持下,班主任很快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原来是曾与小敏发生过矛盾的同学在背后散布谣言。真相大白后,班主任立即向小敏和小敏妈妈道歉,并批评了那位造谣的同学。然而,误会虽然得以平息,但小敏对班主任的成见并未立即消除,甚至开始讨厌班主任教的学科。小敏妈妈敏锐地察觉到了女儿的变化,她耐心地开导小敏:“老师也是普通人,没有人是完美无缺、永不犯错的。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她也及时将女儿的情绪变化告知了班主任。最终,在她的“穿针引线”下,班主任得到了小敏的谅解,小敏也解开了心结。
“当孩子和老师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时,家长在两者之间要起到‘调和剂’的作用。”商雪梅表示,调和亦是一种平衡,既不要和老师一起批评孩子,也不要和孩子抱团对抗老师。就事论事,及时与双方坦诚沟通才是解决之道。
商雪梅提醒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教育孩子尊重老师、理解老师,不可因为一时的误解或不满而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更重要的是,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吐槽”老师,否则只会削弱孩子对老师的信任,从而阻碍孩子日后接受老师的正确教育。
批评不可怕,当好“转化器”是关键
部分孩子在上学期间都会被老师批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何智慧地传达老师的批评,需要家长动脑筋、花心思。对此,商雪梅表示,家长在听到老师对孩子的批评时,要学会把负面评价进行正向转化。
家长李楠分享了她的经验。儿子刚上幼儿园没多久,李楠就接到了老师的投诉。调皮的儿子中午不但自己不睡午觉,还影响其他小朋友。听到老师的反馈后,李楠并没有批评儿子,而是告诉他:“老师表扬你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她担心你中午不休息,下午没精力和其他小朋友玩。你看,老师这么关心你,你是不是也应该体谅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让他们中午能好好休息呢?”在妈妈的启发下,李楠儿子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在午休时间安静地阅读绘本,既满足了自己“不想午睡”的需求,又满足了老师“不影响秩序”的需求。
商雪梅表示,当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时,往往已经尝试过多种方法但仍未能奏效,因此,老师的反馈难免带有情绪。如果家长带着不满的情绪将老师的批评原封不动地传达给孩子,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孩子因为害怕而立刻认错,过后又重蹈覆辙;二是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情绪,用情绪化的方式回应,推卸责任,逃避问题,甚至变得没有担当。无论是哪种结果,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商雪梅看来,家长李楠的做法值得肯定。“她没有主观地将孩子的行为定义为错误或不良,而是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诉求,理解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之处,更重要的是,她将老师对孩子的负面评价转化为孩子向上的动力,并将焦点放在了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单纯地指责孩子的行为。这种正面的转化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和思考能力。”商雪梅说。
商雪梅表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行为或表现可能并不总是符合我们的期望,但他们的努力不应该被忽视或否定。家长要试着将消极的言论转化为积极的鼓励,将问题转化为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指南。比如,当老师反馈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时,家长可以这样说:“老师对你的成绩进行了客观的评估,认为你目前的成绩与考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爸爸妈妈和老师都坚信,只要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能够实现目标的。”
“做老师的‘传声筒’很简单,当好孩子和老师之间的‘转化器’则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和用心投入。如果家长自身不学习,又将所有期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企图轻松获得好结果,那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商雪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