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教育厅今年7月向定点帮扶的雷波县新增派多名驻村帮扶干部。目前,教育厅派驻雷波县驻村帮扶干部(含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共14名。干部们努力发挥教育系统派出单位职能优势和个人所长,紧紧围绕驻村帮扶“四项职责任务”,为雷波县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雷波县马颈子镇牛龙村距离县城50公里,全村1291名村民,村内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种类少、规模小,集体经济薄弱。面对这样的现状,2023年到岗的教育厅派驻雷波县牛龙村第一书记黄玉林,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作物生产状况,学习借鉴乡村振兴先进地区经验,最终确定核桃、芭蕉芋粉条作为村集体产业主攻产品。
2023年,教育厅捐资50万元,建成了马颈子镇第一个粉条加工厂,并成立雷波县牛龙粉条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然而,起步阶段困难重重,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导致粉条加工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销路不畅,群众又存在畏难情绪不愿加入。黄玉林与村“两委”干部、驻村队员积极研究对策,协调企业专家到粉条加工厂现场指导,并争取到价值9万余元的设施设备捐赠,保障了加工厂的安全有序运营。目前,村集体经济公司已与宜宾市、雷波县的10余所学校签订了购销协议,粉条销售额3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益6万余元。
在驻村帮扶工作中,黄玉林始终坚持产业振兴,把推进强村富民放在核心位置。他采取“驻村第一书记牵头+地方需求带动+抱团合作”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消费帮扶。在节假日期间,他组织村民采摘、收购、运输核桃,销售额超过120万元,集体经济收益高达40万元,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联结多方力量,推广特色产品
11月7日下午,一场关于发展村级特色农副产品的讨论会在雷波县永盛镇大堰村会议室进行,大家的主题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方竹种植”上。大堰村幅员面积6 .4平方公里,拥有林地面积3534亩,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对种植方竹来说有着天然优势。
目前,大堰村共种植方竹500余亩,正处于起步培育阶段。今年7月,教育厅派驻雷波县永盛镇大堰村第一书记张帆的到岗,为该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人力和智力支持。“下一步,我们将邀请省内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团队来村实地指导,优化种植管理技术,争取早日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他说。
在与大堰村相邻的永盛镇欧家山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们也在为打开该村特色农副产品销路积极思索。
欧家山村属高山高寒地区,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秋冬两季更是云雾缭绕。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腊肉的储存晾制提供了有利环境,在当地,“欧家山腊肉”已成为令人口舌生津、回味无穷的特色品牌。
“我们农户用自家种的红薯、土豆、玉米等粮食喂养生猪,没有添加任何饲料,熏制出的腊肉品质和口感非常好!”欧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勤分自豪地介绍,欧家山村户籍人口不到1000人,腊肉每年零售产值就达到80万元。
但目前,“欧家山腊肉”的品牌影响力还仅停留在当地,未能走出大山。“我将对接省内‘双高’院校,邀请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生到欧家山村开展腊肉制作流程的现场直播,帮助我们村特色产品走向更远、更大的市场。”今年7月到岗的教育厅派驻雷波县永盛镇欧家山村驻村队员陈磊说。
践行群众路线,为民办事解忧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教育厅派往雷波县的驻村干部们用心践行群众路线,主动适应基层环境,迅速进入角色,勤踏群众家“门槛”、常到群众家“串门”,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今年8月,雷波县黄琅镇中田村秦大爷家因有人突发严重疾病陷入困境,教育厅派驻雷波县黄琅镇中田村第一书记蒲元得知情况后,立即上门询问,并按程序将秦大爷家纳入监测对象,并为其申请了低保,解了燃眉之急。针对中田村不少农户自产大米滞销的问题,蒲元主动作为,积极为他们寻找销路,还将大米运送到一些高校食堂,帮助困难家庭增收。
作为教育厅派出的驻村干部,黄琅镇三海村第一书记王雄深知教育帮扶的重要性。今年8月,他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王治强的女儿即将升入德阳某高职院校,儿子在雷波中学读书,家庭经济困难。王雄就向他们介绍国家“雨露计划”“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政策,并指导他们填写申请材料。在他的推动下,三海村许多孩子都享受到了政策红利。“接下来,我将为村内优秀大学生及高中生争取奖助学金,协调资源捐赠学习用品,建设‘三海学习之家’,帮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王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