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目的看,人们的读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消遣阅读,为打发空闲时间或陶冶性情,工作之余、茶余饭后,随手拿起一本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随便翻翻,所读书籍多是通俗读物、流行期刊或者一些文学作品。另一种是专业阅读,即为学习、工作积累相关的知识或为了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阅读相关的书籍。专业阅读有明确的阅读目的,阅读时也较为专注,所读的书籍也都是与学习、工作相关的。
那么,教师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呢?笔者根据自己长期的阅读经历与经验,认为以下阅读策略值得借鉴。
一、泛读与精读结合
泛读,就是浏览、涉猎,以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为阅读目的。精读,就是仔细地研读,反复阅读,力求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有效的影响,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
泛读,读哪些书呢?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专业书籍众多,其内容质量也高低不一,笔者认为有以下选择的标准:一是读内容针对性强的专业书籍。以语文教学类专业书为例,如《中国语文教育史纲》《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文艺学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十四讲》《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等,从书名看,这些书籍的内容针对性极强。读这样的书,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有启发、有帮助。二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书籍。如果一本专业书籍引不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即使耐着性子读完也不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影响,可以选择不阅读。
精读,讲究一个“精”字。精读首先要通读整本书,不能“随便翻翻”;然后,还要研究性地阅读,对重要章节、重点内容反复地读。对于一本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教育教学著作,教师的精读以读懂、读深、读透为目标,并能够将书中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有效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精读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阅读的效果往往也不会一蹴而就。作为教师,如果长期坚持精读一些教育教学著作,坚持一学期精读两三本,并将阅读所获得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融合运用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二、阅读与思考结合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阅读一本专业书籍,不经思考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阅读过程及阅读之后的思考,是深化理解,是辨伪去妄,是吸取营养。无思考不阅读,“读思结合”是教师专业阅读的必要条件。
读思结合的重要途径是“联结”。联结,即联系、连接,就是将所读书籍的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联系和连接,就是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对书本内容进行深度地理解,从而将书中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将书中观点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思考和切实看法。
教师通过专业阅读,在丰富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注意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领悟教育教学规律,反思实际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思考怎样运用阅读获得的理论、经验、方法等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样的专业阅读才具有“读有所获”的意义。
三、阅读与行动结合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场,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阅读的“用武之地”,“读行结合”是教师专业阅读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和价值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笔者曾经仔细阅读钱梦龙的《导读的艺术》,并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导读理论和实践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开展了“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课堂教学。也正是这种一边阅读、一边实践的“读行结合”式专业阅读,使笔者极大地丰富了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有效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基于“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这一指导思想,教师的专业阅读,不能是教师自我陶醉的阅读,不应该以读了多少本教育教学著作、懂得了多少教育理论为目的。教师专业阅读的根本价值在于将阅读所获得的理论、经验、策略、方法等运用于教学工作中,通过躬身践行、课堂验证等实践过程,内化、转化为专业阅读的理论营养与实践技能,在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最终促进学生学业质量的整体发展。
四、阅读与写作结合
叶圣陶曾指出:“读与写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同。”叶圣陶的话虽然是针对培养中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言,但同样适用于教师的专业阅读。我们在阅读一本专业书籍的过程中,如果将阅读所获、阅读所思、阅读所悟写出来,有助于内化、转化书中所阐发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有助于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结构。
教师专业阅读之读写结合,“写”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概写内容,即提取概述书中的主要观点、理论知识、实践方法等,侧重于消化、吸收书中内容;二是写阅读心得,即联系实际工作,写自己阅读本书的感悟与收获,侧重于实践反思;三是写教学论文,即结合实际运用和实践研究,对书中理论观点、实践方法等进行教学验证之后,提出新的思想观点,总结新的实践方法。这三种“读写结合”的方式,既是对原书观点、理论、方法等进行吸收运用,也是一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读者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