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精神上的故乡

■甘武进

《教育导报》
2025年第36期(总第4051期) 导报四版

《世界在书店中》

[英]亨利·希金斯  编

彭伦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ISBN:9787020168446

“9岁的我,得到一个生日礼物:一张图书兑换券。妈妈带我去书店兑换。那家书店全都是抛光的木地板,铺着绿色地毯,让我想起桌球台……”

翻开《世界在书店中》这本书,编者谈到了第一次去书店的情景:有个顾客看到他拿起的书后,说最好的一本是《沙丘上的海滩派对》。作者讲没听说过这本书,他哈哈大笑。多年以后,作者说他最惦记的就是这本并不存在的书。在生命中的各个时候,他驻足在不同的书店里,有时甚至幻想会在一家藏书丰富的书店,蓦然发现那本书。

编者亨利·希金斯,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历史评论家和语言学家。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世界书店指南,而是讲述了13位作家对书店这种特殊空间的私人回忆,如阿莉·史密斯的《书店时光》、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的《两家书店的故事》、艾丽芙·沙法克的《我的故乡是故事之乡》等。对他们而言,书店是一种药或一张处方,是一座秘密花园,是抗议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台,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是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在书中,作家们用优美的笔调和带着温暖情感的回忆,写下了他们和书店的种种相遇和逛书店的趣闻。阿莉·史密斯在当地的二手书店做过志愿者。“那些捐来的书五花八门,无意间也反映出捐赠者自己的生活。”捐赠者通过一些看似琐碎的东西把自己留在了书里:画面是树或者野生动物的香烟卡,药房的收据,歌剧、音乐会、话剧的演出票,各个年代的火车、电车、公交车的车票……“现在,每当我要向这家书店捐书时,都会翻一下书,确保插在书里的东西不是我要保留的。”

书店也是作家脱胎换骨的地方。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说:走进莱内尔书店,他像所有的小说学徒一样,想象着自己的书也在其中,在书架中等待被某个不设防的读者翻阅,乃至买走的那一刻。“所以,带着20岁的满腔热情,我去了莱内尔书店。”他通常会一头钻进一层的书架之间,那里的光线并不是读别人写的书最理想的位置,但他想的是他自己的书出现在这里的情景——那本他甚至还没有想好、没有动笔写的书——有一天会摆在书架上,和众多的书待在一起。

在序言中,亨利·希金斯深情地回忆道:“去里斯本的贝特兰德书店,它于1732年开业,1755年毁于大地震,后搬迁至加雷特街的现址;去纽约西五十七街上如今已停业的里佐利书店,那里有引人注目的枝形吊灯和浅浮雕;或者去东京的森冈书店,这里每次只卖一种书……虽然如此,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丰富的书店感悟,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虔诚地按图索骥刻意寻找的那些地方,而是在无意中撞到的地方。”

在网上购物,我们很容易找到想要的,可如果是书,“仅仅得到你已知道你想要的书,是不够的。最好的东西是那些在你获得以前根本不知道你想要的东西。”爱逛书店的人,并不是为买什么书,更多的是为“不期而遇”一本好书。一家好书店是这样一个地方:我们为找一本书进去,出来时却买了原本不知道存在的书。与世界的对话就这样得以拓宽,我们体验的边界就这样在反抗局限中向外推进。在网络书店,我们不会撞见某本意想不到的书,因为算法时刻推算出大家在找什么书,引导着去我们已知道的地方。

书店,一个让人驻足的地方。“书店永远都在产生新的渴望,永远都在我们心中播种渴望。”书中的文章,是作者们对书店的赞美与致敬,每篇文章都会写到他们所钟爱的一家书店、一种书店文化或者一个具体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书店始终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精神上的故乡。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