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成立12个科研所

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难题

《教育导报》
2025年第39期(总第4054期) 导报二版

本报讯(邹凯 罗华丽)4月22日,四川科技职业学院举行科研所(中心)成立暨授牌大会。首批12个聚焦区域产业发展的科研机构亮相,旨在培育一批具有显著科研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和明确发展定位的科研机构,为学校“双高计划”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校副校长李运良宣读了《关于成立首批科研所(中心)的决定》。他表示,12个科研所(中心)的授牌成立,不仅是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更是学校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12个研究机构涵盖“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与智慧服务”“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等重点领域,每个科研所都对应着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将加快建设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智库引擎。

针对科研机构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学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牟瑞芳以申报材料为案例,直击科研机构建设痛点。针对普遍存在的定位模糊、产教脱节等问题,他创新提出“三阶培育法”:首阶段开展产业需求调研,形成靶向性研究选题;第二阶段实施动态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弹性机制;第三阶段推行成果导向管理,将技术转化成效纳入考核指标。

各科研所现场签署目标责任书,明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38项具体指标。

近年来,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持续深化科研供给侧改革,已建成重点科研平台4个。此次12个科研所(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学校正式开启“科研强校”战略的深水区改革。作为四川省引才引智基地,学校正以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为支点,系统构建“需求牵引—平台支撑—制度保障—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这一变革绝非简单的机构增设,而是从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到评价体系的全面重构——通过建立“专业交叉、校地联动、动态迭代”的新型科研组织形态,力图破解职业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科研碎片化、成果悬浮化难题。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