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雨林之旅

德阳市庐山路小学六(3)班 房雨宸

《教育导报》
2025年第44期(总第4059期) 导报四版

假期,我们来到云南的基诺山进行雨林徒步,体验基诺族人一天的生活。

我们请了一个当地的向导,她是一个四五十岁的阿姨,说着一口较为流利的普通话,皮肤黝黑,身穿当地特有的民族服饰,笑起来眉眼弯弯,看上去十分和蔼。

雨林里的参天大树把烈日遮了大半,微风拂过,给人们带来阵阵清凉。向导可谓是移动的百科全书,一路上给我们科普了许多关于基诺族的知识。比如基诺族人的姓是根据爸爸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决定的,向导说她爸爸叫罗杰,所以她叫杰得。基诺族的文化真有趣!

杰得带我们来到一棵大树下,她告诉我们,这是用来割胶的树,用特制的工具朝着一个方向一点点把树皮刮掉,乳胶就会顺着刮痕从树干中缓缓流出,流到盛胶的小碗里,等到碗里盛满乳胶,收胶人就可以拿去卖钱了。

杰得让我们也试试,我双脚微微叉开,手握小刀,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刮着树皮,乳白色的胶水从树干中流出,一滴滴流进碗中。没一会儿,我便累得大汗淋漓。杰得说当地人夏天就靠这个挣钱,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割胶。我不由得鼻头一酸,回想起自己只割了几分钟就累得气喘吁吁,他们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动。我要向努力劳作的人致敬!

继续往前走,眼前出现一条小溪,杰得说要在这儿给我们画尼彩妆。她找来一块大石头和3块小石头,用水把石头淋湿,然后拿起一块小石头在大石头表面摩擦,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大石头表面竟出现了一片红色。她又拿起另一块小石头在大石头表面摩擦,大石头表面又出现了一片绿色。在第三块小石头的摩擦下,大石头表面出现了一片黄色。

看出我们的疑惑,杰得解释说:“这是当地特有的一种石头,它整体较软,且有颜色。很久以前,人们就是用这个在脸上涂画,以此来驱赶野兽。你们看,这儿还有棕色、紫色的,如果喜欢,你们可以带一点回家。”

“颜料”已备好,杰得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蘸上3种“颜料”,在我脸上一抹,尼彩妆就画好了。大家纷纷效仿,弟弟把自己画成了花猫,哥哥脸上的尼彩歪歪扭扭,大家笑作一团。

转眼到了午饭时间,杰得带我们来吃“雨林大餐”,不需碗盘,只要几片大大的芭蕉叶就可以搞定,真是环保。

吃饱喝足,继续前进。潺潺流水、青翠树林、片片山峦互相交织,偶有几只小鸟在树头鸣叫,一片惬意。杰得突然蹲下身,从地上拾起什么放进随身携带的小包里。她叹了口气,说:“一些游客爱乱丢垃圾,我们一般都随身带着垃圾袋,尽自己所能保护好这片雨林。”她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我为他们的行为感动,同时也想起那些乱丢垃圾、乱伐树木的人,他们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令人愤怒。

突然,山谷中传来一声兴奋的尖叫,走近才发现山谷中悬挂着一根手臂粗的长麻绳,一个哥哥正拉着绳子荡来荡去,时不时尖叫几声,听得人心惊胆战。杰得说,这是个十分刺激的体验项目,叫“荡绳”。妈妈让我也去试试,我忐忑不安,却还是鼓起勇气上前。山谷里黑洞洞的,好像一张血盆大口要把人吞噬。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耳边回响着尖叫声,心里像揣了只兔子,狂跳不止。“别怕,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恐怖。”妈妈的鼓励把我拉回现实。是啊,只有打败内心的恐惧,才能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调整好心态,我穿好安全服,双手死死抱住麻绳,紧闭双眼,做足了准备。随着身后的人猛地一推,我整个人连同麻绳一起飞了出去。强烈的失重感瞬间充斥全身,我忍不住大叫起来,耳畔是“呼呼”的风声,夹杂着我的尖叫声在山谷中回荡,渐渐飘远……风猛烈地吹着,刮过脸庞,撩起我耳畔的发丝,似乎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随着绳子回荡速度减缓,我小心翼翼地睁开双眼,绿树在眼前飞速闪过,我不再害怕,而是以一种放松的姿态享受着这一切。风托起了我的双臂,闭眼时,我还像只受惊的松鼠,睁眼后,俨然成了一只兴奋的雨燕。

从荡绳上下来,徒步也接近尾声。黄昏的光线逐渐暗淡,我们一行人走出了雨林。当脸上最后一抹尼彩被溪水洗净时,新的冒险也在继续。

德阳市庐山路小学六(3)班 房雨宸

指导教师 徐海蓉

点评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基诺山雨林徒步的奇妙经历,巧妙运用感官描写展现了雨林的立体图景,并通过当地向导的讲解,勾画出基诺族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