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教育,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不能束缚人的思维发展,要着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为此,学前阶段要从儿童习惯的养成教育入手,打破传统观念,实现从培养“听话”孩子,到赋能主动探索的“创新”儿童的根本转变,形成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四步曲”。
一、儿童习惯养成教育存在两大问题
问题一:衡量标准是“听话”。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影响,人们习惯用“听话”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一套固定的标准,认为小孩子只需要规规矩矩地对标达成即可。用这个标准培养出的“听话”孩子,却严重束缚着主体性发挥与个性表达的自由。
问题二:教育方式是“提要求”。我们发现,老师习惯以口头说教、语言控制的方式对儿童的行为习惯“提要求”。这样的教育主动权是老师,是“我”要培养你,不是你要主动养成。儿童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也没有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在老师的权威下当时改变了行为,但下一次又会忘记,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养成。
二、儿童习惯养成教育的办园主张
“发现儿童,共育灵动的生命”是我们的理念。“灵动”的内涵特征是“主动,生动活泼,富有创造力”。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形成了“在生活情境中支持儿童主动养成好习惯”的教育主张。
主张一:好习惯的行为表现不是老师“掌控”儿童的“枷锁”,儿童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典型表现,但绝不是老师“固化”的“刻板印象”,更不能成为约束儿童的枷锁。儿童对好习惯的理解有一百种表达方式,而基于儿童表征的好习惯才是儿童感兴趣的、能共情的、乐意内化的“标准”。
主张二:好习惯的行为养成不是老师“指令”儿童的“要求”,儿童可以有自己的探索。儿童的习惯养成教育离不开真实的生活情境,老师说教式的指令只能短期奏效。支持儿童在情境中探索,不仅能让他们自然地习得良好的习惯,而且能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发展创造力。
三、儿童习惯养成教育的四步实践
第一步:形成儿童眼中的好习惯——一百种表现方式。儿童的眼中,好习惯的行为是怎样的呢?我们启发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图画和符号表征好习惯。比如,如何认知交往习惯,孩子们说:“每天早上听到好朋友说‘早上好’时,心里就会有彩虹升起。”童稚的语言和符号表达出儿童对好习惯的理解,他们用情感去体验好习惯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将身边的事物拟人化……这些便是儿童自己解锁的养成教育密码,也更有利于他们的主动内化。
第二步:创设师幼共构的环境——满足参与的无限可能。环境熏陶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营造平等、尊重、包容的心理氛围,让每个孩子的需求被看见。比如,设置“大嘴兔信箱”,幼儿可以匿名投递建议,每周一为“开箱日”,园所及时回应并调整活动安排,激发幼儿争当小主人的荣誉感。同时,让每面墙、每个角落都成为可与儿童互动的“朋友”。为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我们创设了“好奇好问板”,投放在幼儿园的小角落。幼儿可以用图画、符号或简单的文字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并邀请同伴、教师或家长解答,形成“一问多答,一问多人知”的传播方式,培养了幼儿好奇好问、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第三步:开展主动探究的活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大自然、社会就是活教材。儿童完全可以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养成好习惯,而这样习得的习惯是儿童亲身经历的,也是可持续内化的。比如大一班的孩子们通过一次“不彻底的大扫除”活动,发现了他们在劳动习惯方面存在的不足:存在卫生死角,分工不明确等。基于这些问题,教师启发幼儿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共同设计了一系列与劳动情境相关的活动。活动包括绘制“劳动地图”明确区域划分,按工作量重新分配劳动小组,鼓励孩子们自主发明“劳动神器”。此外,老师和孩子们还策划了园级大扫除、劳动故事分享会、采访幼儿园其他劳动者等活动。通过绘本阅读延伸劳动经验,讨论劳动的意义。在活动中,孩子们从被动参与者成长为主动策划者,培养了主动劳动、认真劳动的良好习惯。
第四步:实施基于自我的评价——形式多样的反思共享。儿童的行为习惯存在个体差异,教师不能贸然给孩子“贴标签”。我们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以行为观察为主导,注重过程性评估,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估。幼儿自评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通过游戏化、可视化的设计,将习惯养成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比如,有的班级设计了“夸夸本”,它是幼儿记录好习惯的专属本子;结合生活、交往、学习三大习惯的11个子目标,设计了“集赞区”;幼儿通过表征记录自己的好习惯行为换取“夸夸贴纸”,积累奖励,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总之,养成教育需在尊重儿童主体性的基础上,培养其创造力,以儿童的方式、支持儿童主动养成好习惯,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