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有点矛盾的人。
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我大大方方,笑起来阳光又自信。可一旦到了人多的场合,我就紧张得不行。渐渐地,我甚至开始习惯性地躲在角落,希望不被发现、不被关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更是不可能的。
老师和爸爸妈妈发现了我的这个问题,时常鼓励我勇敢尝试,即使错了也没关系。一次语文课,我终于下定决心勇敢试一试。当天,我提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信心满满地做好各项准备。课上,终于到了老师提问环节。“这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老师话音刚落,我就“唰”地举起手来。老师显然也看出了我的激动,十分“配合”地点了我的名字。我心中窃喜,话语几乎涌到了嗓子眼。可我刚一起立,就感觉到同学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我,原本信心十足的我,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脸上一股灼烧感,手心也冒出汗来。“我……表达了作者……”我艰难地张开嘴,但熟悉的答案就好像被按下了撤回键,脑子一片空白。老师看出了我的窘迫,让我先坐下,安慰我说“没关系”,并请其他同学帮我做了回答。坐下的那一刻,我已经听不到任何话语,只觉得愧疚和不甘,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我反复在脑海中问自己。那节课,我没有再举手,甚至都没有好好听课。我害怕同学们会在内心嘲笑我:“举手那么快,站起来却话都说不利索”;担心老师会在内心指责我……当然,这些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但我也确实更加不敢、不愿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我自认自己就是“胆小如鼠”了。
不久后的一件小事,却让我对自己有了改观。
有一次,我的好朋友通过努力学习,在随堂测试时罕见地取得了满分。正在我们为她开心庆祝时,一些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却开始质疑她的满分是抄袭、作弊得来的。她听了这些话非常伤心,委屈地坐在一旁,眼里噙满泪水,整个人止不住地颤抖。看着她的样子,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第一时间主动站到她面前,大声呵斥那些不怀好意的同学。“你们没有取得好成绩,就要抹黑别人的努力吗?”“你们坐在她座位四周,你们得到满分了吗?她抄袭谁的呢?”……我的一番据理力争,让他们哑口无言,不少同学也向我的好朋友道了歉。朋友们纷纷为我点赞,夸我勇敢。
那次以后,我终于发现,原来自己一点也不胆小。只要是自己愿意做的事,鼓起勇气就可以做得到。我也不再害怕举手回答问题了,因为我明白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怎么评价没关系。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即使偶尔出错也没关系,因为学习就是在不断试错中进步的。
矛盾的我,终于不再矛盾。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六(8)班 张乃凡
指导教师 肖百慧
点评
作者以细腻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青春期少年在自我认同与社交恐惧间挣扎成长的心路历程。文中“愧疚与不甘”的内心独白,恰是许多“隐形学生”的真实写照。文章遵循孩童的成长经历:常态(矛盾)—挫折(课堂失败)—转折(朋友事件)—升华(自我和解)。两次事件,同样面对公众场合,前者因关注自我而溃败,后者因关注他人而勇敢,揭示了孩童成长的关键:当注意力从“他人评价”转向“自我价值”时,才能真正突破心理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