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思想精辟深邃,情怀深厚绵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
明确“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
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纲举目张 步履铿锵——
“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党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
身穿洗得发白的灰色衬衫、手上贴满膏药,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蹒跚着走上授勋台,走向习近平总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望向她,目光温暖而亲切。
这位帮助数千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的人民教师,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
几度哽咽,张桂梅激动不已:“习近平总书记将代表党内最高荣誉的‘七一勋章’授予我们29名同志,这份光荣属于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每一名共产党员。”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赢得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教育战线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着眼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2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生王曈曈兴奋地发现一位新“同桌”——习近平总书记。
仔细倾听每一名师生的发言,还侧过身看看“同桌”的笔记,习近平总书记参与进热烈的讨论中,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
着眼健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机制,我国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逐步拓展。
既关心上好课,也关心谁来上课。
1966年,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一年,习近平13岁。几十年后,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
“‘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殷切期待,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中央文件相继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大力实施,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待遇不断提高,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聚焦战略属性,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4年8月16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全职回国任教二十周年的日子。
5月,姚期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自己这些年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等情况。
很快,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姚期智“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殷切的嘱托,令姚期智感慨:“如果用一句话回顾这二十年,我想说——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对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加强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建立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攻关机制,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跑出“加速度”……锚定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教育驱动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充分彰显。
“我愿在此宣布,为扩大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2023年11月15日,旧金山。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出诚挚邀请。
擘画更大的教育“朋友圈”,我国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等国际会议,建设鲁班工坊,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突出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年的最后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人们发现,记录总书记同北京育英学校学生交流温暖瞬间的照片,出现在总书记身后的书架上。
那天,总书记察看了学校篮球场、学生农场,叮嘱大家,“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
五育并举,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教育以人为本的鲜明底色。
促均衡,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
破顽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教育功利化倾向得到进一步扭转;
护公平,各地积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拓路径,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
……
今日之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9 .83万所,有2 .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专任教师1891 .8万,每年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1100万名大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改革创新 征途如虹——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9年前的南开大学开学典礼,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种下自强图存的新希望。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向大家深情讲述了这个故事:“我看,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强国必先强教。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
四川南充,嘉陵江畔,之江小学种植园里的茄子、番茄、辣椒旁围满劳动的小朋友,五育并举的种子萌芽在孩子们的心田。
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之江小学的同学们回信,寄语大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
多年前,受益于浙江省的对口帮扶,之江小学从半山腰的危房搬到了山脚的楼房。实施迁建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为学校培土奠基。之江小学的名称,正是为了铭记浙江的援建之情。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给总书记写信的学生之一唐海铃说:“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将来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回到家乡做一名老师,把这份幸福传递下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将健康成长、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建设教育强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闽江学院校门入口一侧石碑上,16个字格外醒目。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办学理念,也是闽江学院长期坚守的办学指导思想。
2021年3月,“老校长”回到这里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闽江学院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要求学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接三者的纽带和途径。
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针对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综合改革稳步向纵深挺进,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日渐提升,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
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难忘3年前的那个春天。
2021年3月6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当严纯华发言建议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力度,补齐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短板”时,习近平总书记接过了话头。
“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总书记一番话,说到了严纯华心坎里。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教育“量”的问题向“质”的矛盾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庄严承诺。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必将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一定能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记者 林晖 徐壮 王鹏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