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80期(总第3975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长大后,我成了你们
■庄丰石
《教育导报》2024年第80期(总第3975期) 导报四版

上学期期末考试给学生们分发试卷时,一刀试卷在面前摊平,我习惯性地将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相接,形成一个“锥形”,在试卷上划一下,再划一下,连着好几下,试卷逐渐露出了“头角”,摊开了“身体”。然后,我再用手指捺一下,取出需要的张数即可。较之有人喜欢用手指沾一下唾沫数试卷的习惯,这个方法显然快捷又卫生。把试卷分好,一组组地向学生传递时,我猛然意识到:这是我初中时学会的方法,它来自于我的英语老师卢老师。想当年,每次轮到他监考,我们就可以欣赏到这种美妙的分发方法。

每次上课,提及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与风格时,我总爱板书他的名字,再三向学生们强调一定要正确。王羲之这个名字中间这个字比较难写,源自“羲”字下半部分的构造,左边部分很容易错写为一个“秀”字,而我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那是高一时的一堂语文课,语文老师讲到了《兰亭集序》,问谁愿意来写一写王羲之的名字。我自告奋勇,信心满满地走到黑板前,写下了“王羲之”3个字。语文老师看了微微一笑,轻声告诉我:“你写得不对,这个‘羲’字左下部分可不是一个‘秀’字,以后要记住了。”记住了,我牢牢记住了,每每遇到这个字,我就会想起当年的情景,就会记起老师的一丝不苟。

多年来,我讲课时常常将课内外知识点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触动了一届又一届少年的心弦。经常有同学问我:“老师,你怎么记住了那么多的东西啊?你有什么诀窍吗?”诀窍?有啊,那就是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你看到什么、读到什么,就拿起笔来,写在本子上,或者记在文摘卡里,日积月累,知识就会越来越多的。我时常向同学们“炫耀”我的那一摞摞文摘卡。其实我的第一张文摘卡是读初二时开始记的,当时教我们历史的老师是我小学时的校长。他退休后返聘,正好教到我们班。他的课“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听得我们一帮少年如痴如醉。在我们看来,他手里的一张张卡片就是神奇的宝藏。于是,我偷偷地模仿他,写下了第一张卡片。

记得教第一届学生时,有次发作文本,有个小女孩的表情亮了,她翻开本子,一脸惊喜。原来是我给她写了一整段的评语,既有对她的嘉许,也有给她提出的修改建议。也许她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老师竟然会给学生写那么多中肯的话!望着她的表情,我心里默默地回味大学写作老师给我写的一页页评语。一行行红字背后,流淌着一位好老师的真诚与责任感,让初入高等学府的我十分感动,也暗暗立下誓言,等我自己成了老师,我也要这样做。一晃,我也成了30年教龄的老教师了,我批作文仍然很慢,因为要仔细地读、认真地写。每每看到学生们捧读评语的样子,我内心禁不住暖意融融。

多年来,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如果课堂上我讲错了,学生随时可以打断我的授课,指出我的错误。如果确有其错,当堂改正;如果存有疑问,课后一起讨论解决。我经常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鼓励他们,并真诚地告诉他们:如果你们指正了老师的错误,这是对老师莫大的帮助。我的学生乐此不疲,届届如是。这种教学风格,其实并不是我独创,我初中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周梦熊就是这样教我们的。周老师常说:“学生总有某个方面比老师厉害,你们这么多人的脑袋,合起来必然超过我;你们能提出疑问,看到错误,这说明你们在开动脑筋。”周老师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3年的语文课堂,不仅欣赏到周老师敦厚大气的板书,也不知不觉中习得了周老师的襟怀坦白、虚心包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30年教学生涯,弹指一挥间。回过头来,我发现:亲爱的老师们,长大后,我成了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