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80期(总第397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新教师培训评价的高新实践
■成都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 向中秋 杨丽 邓偲娟
《教育导报》2024年第80期(总第3975期) 导报三版

5 G赋能新教师培训评价是指利用5 G技术,通过多样化数据采集终端,收集新教师培训的全过程数据,实现培训的过程性、智能性和综合性评价。成都高新区结合 CIPP和柯氏模型这两种培训评估工具,以5 G技术贯穿培训始终,实现了区域新教师培训评价模式创新。

一、现实问题

在新教师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新教师培训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重单向推进,轻主体对话。现有的新教师培训评价,过于强调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推进,缺乏不同主体的交互对话。

二是重单维指标,轻多维观测。教师培训效果评价的内容维度单一,片面注重注册率和出勤率等学习表象,导致培训出现“水过地皮湿”的问题。

三是重当下的评价鉴定,轻可持续的专业导航。目前,新教师培训效果评价呈现“管理主义”倾向,即注重评价的鉴定性功能,忽略了发展性功能,缺乏对教师接受培训后未来专业发展的导向与期望。

二、模式创新

CIPP模型(背景—投入—过程—结果)强调评估活动的全程性、过程性和反馈性,将评估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柯氏培训评估模型从教师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方面掌握教师培训效果。我们利用5 G技术,结合 CIPP和柯氏模型构建了新教师培训评价模型:培训前,分别对当年新入职教师和工作三年内的教师进行培训需求和发展现状调查;培训中,对培训的反应层(满意度)、学习层(获得感)进行评价;培训后,对培训的行为层(适切性)和结果层(变化度)进行评价。

1 .多元化评价主体

在对新教师培训进行评价时,通过多维度的评价视角,全面了解新教师的培训情况。训前阶段,评价主体有新教师和已入职教师,了解新教师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训中阶段,评价主体包括新教师、新教师培训师、区校师培部门等,通过多主体协同进行动态评价,及时调整培训的方向与进程;训后阶段,评价主体主要有新教师、新教师培训师和学校师培部门,该阶段注重训后的实践,全程跟踪新教师的后续专业发展。

2 .多层级评价内容

培训效果的评价,从以往的单一维度评价扩展至六层级评价。培训前的评价内容包含培训需求和发展现状两个层级,目的是根据评价反馈确定培训主题与内容,制订符合新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计划。培训中的评价内容包含反应层和学习层,反应层指的是新教师和教师培训师对培训项目的满意程度,具体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和组织管理三个维度;学习层主要评价新教师在培训项目中理念、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培训后的评价内容包含行为层和结果层,行为层主要考察新教师在培训后的返岗实践情况,包括授课能力和学习迁移;结果层主要判断培训项目能否给学校带来直接的贡献,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发展状况两个方面。

3 .智能化的评价方式

5 G时代万物互联,教育场景各要素发生了重大变革。培训前,我们开发了问卷、成长档案袋等评价工具并进行分析;培训中,利用5 G技术实现多场地的集中培训;线上互动交流中,采集反应层与学习层的伴随式数据,实现及时动态评价;培训后,通过智能研修平台采集 AI、量表、切片三类数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以此判断教师行为层的变化。

例如,2024年新教师暑期培训中,我们结合训前需求和现状分析,提前为新教师推荐了前置学习内容,有影视作品,如《无负今日》《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有阅读书目,如《为人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等;有线上学习资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师德师风”课程。结合学习内容,我们从“职业认知”“为人师表”“成长愿景”三个维度推荐了若干心得撰写选题。新教师前置作业完成情况由所在学校给予初评,并推荐优秀心得到区级复评,组建“新教师学习成果展示”团队,共同构建“立德树人:分享我们的师德感悟”展示课程。活动结束后,及时分析新教师的表现、问卷反馈数据,为新教师后续培养课程提供支撑。调查显示,基于 CIPP与柯氏模型构建的新教师培训评价模式,结合5 G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的分析手段,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师培训评价问题,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