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03期(总第399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孩子也需要“情绪价值”
■张天成
《教育导报》2024年第103期(总第3998期) 导报三版

周末难得休息,早上8点多,我正窝在床上刷手机,女儿早早洗漱完毕,跑到床前,吵着要我带她去博物馆看展览。我虽心里不情愿,但还是勉强答应了。

来到博物馆,女儿瞬间兴奋起来,看见什么都觉得好奇,饶有兴致地在各种展品前转来转去。我无心参观,戴上耳机无聊地刷起短视频,像个“工具人”似的跟在女儿身后。

每到一处展品前,女儿总会有奇奇怪怪的问题——“爸爸,这种瓷枕这么硬,睡起来多不舒服,古人为什么喜欢用陶瓷枕头啊?”“这件青铜器造型真精美,以前技术不发达,是怎么制造出来的?”……面对女儿喋喋不休的问题,我有些不耐烦地说:“别吵了,先安安静静地看,不懂的自己回家上网一查就知道了。”

女儿明显觉察到我的情绪,一下安静下来,脸上的笑容也随之消失了。接下来看展览,她不再叽叽喳喳提问题,我们俩一前一后地走着,不到一个小时便走马观花地参观完了博物馆。

回家路上,女儿一言不发,脸上写满了不高兴。我突然意识到刚才的行为有些不妥,但碍于家长的脸面,没多说什么。

晚上吃完饭,我翻阅公众号时,读到一篇关于“情绪价值”的文章,里边提及在年轻人的社交、婚姻关系中,情绪价值已经变成了“刚需”,人们都渴望对方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所谓“情绪价值”,其实就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一句温暖的鼓励、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真诚的关怀,甚至一个倾听的姿态,都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情感体验。

看到这里,我心里好像被重重击打了一下,想起白天女儿兴致勃勃与我谈论博物馆的展览,我却一直敷衍搪塞,没有及时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让她失去了兴致,还影响了她的心情。

我放下手机,走到女儿面前,主动向她道歉:“闺女,白天爸爸没有照顾到你的情绪,没能及时回应你的问题,扫了你的兴,对不起!”女儿不可思议地抬起头,脸上再次露出笑容:“这次就原谅你了,希望你以后做一个不扫兴的爸爸。”

听了女儿的话,我不禁有些惭愧。是啊,其实孩子最需要家长提供的那份“情绪价值”。因为,在家长的倾听、鼓励和回应里,藏着孩子需要的归属感、安全感和价值感。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和共情,不懂得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

记得小时候,我很怕父亲,他一直对我实行“打压式”教育。印象中,父亲几乎没有表扬过我,小学时,我喜欢看书、写作文,我的文章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读。每当我开心地和父亲分享时,他总会来一句:“作文写得好有啥用,考试考100分才算真本事!”初中时,我迷上了画画,父亲把我的画全都撕掉,大声呵斥我:“不务正业,画画能考上大学吗?”不论我做什么,好像都得不到父亲的夸奖和支持。渐渐地,我变得沉默寡言、不自信,与父亲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如今,我终于意识到,正向的“情绪价值”、稳定的情感支持才是巩固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的纽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尊重、倾听和感受是提供情绪价值的重要基础,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家长一直都是学习者。希望我们都能关注与聆听孩子的声音,试着读懂孩子的情绪,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绪支持,走进他们的内心,做一个“情绪价值拉满”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