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教育的格局。去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从构建课程体系、推动教师供给等方面,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实施指明方向。而在四川,人工智能教育也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成都等城市纷纷行动,不仅有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还有多地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力求让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实现精准化、个性化。
从政策导向到地方实践,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AI浪潮下,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育生态,师生又该如何利用AI提升教与学的效能,成为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本报特别开设“AI赋能教育变革”栏目,持续关注政策动态、聚焦教学实践、分享前沿成果,见证AI重塑教学场景、赋能教师成长、激活学生创造力,敬请关注!
2025年四川省中小学春季“开学第一课”开讲,“人工智能”成为讨论热词——
AI为高效学习插上“数字之翼”
2025年四川省中小学春季“开学第一课”现场。
今年寒假, DeepSeek的横空出世、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热上映、春晚节目“机器人扭秧歌”的登台亮相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而这些科技感十足的应用背后,都与人工智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等前沿的教育概念在AI的帮助下得以快速落地。
对于广大师生、家长而言,如何科学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在由四川省教育厅出品,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四川教育电视台)和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承制的2025年四川省中小学春季“开学第一课”上,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学院、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等单位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聚焦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人工智能责任与风险等内容,与全省中小学生共上一堂“科技感满满”的“开学第一课”。
拥抱AI——
让AI成为学生创造力的“放大器”
为什么要了解、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谈AI会不会为时过早?……目前,不少家长和学生对这些问题还有疑惑。然而,人工智能技术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融入各行各业,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运行的模式。
“人工智能大模型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学习工具,它真正的价值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成都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高朝邦认为,对于广大学生而言,人工智能并不会代替学生思考和判断,反而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三只手”,用于扩展学生思维,提供更富有逻辑、更具广度的思维视角。“用好AI,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更聪明。”高朝邦总结道。
同时,将AI引入学习过程中,更有利于让学生尽早地熟悉 AI的运行逻辑,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以后的人才,不是‘比AI懂得多’,而是‘比AI更懂怎么活学活用’。智能时代汹涌而来,我们要让自己成为‘有温度的思想者+会创新的行动派+敢质疑的破局者’。”成都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周鑫燚同样强调了让学生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
他以实际案例为背景做出分析: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为交通安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更快捷、更精准的服务;同时,由我国科技公司研发的 DeepSeek也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级大脑”,打破科技巨头们的技术垄断,降低大模型训练的成本。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成为人类“能力的延伸”,成为决定未来科技革命走向的关键因素。
因此,作为智能时代的原住民,未来学什么?怎么学?是广大师生、家长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掌握AI——
让AI成为提升学习效率的“新引擎”
事实上,学生需要学习的并非人工智能技术本身,而是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去更好地学习。在学习的场景中,AI如何发挥自己“第三只手”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助力?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员、四川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材主编曹晟围绕学生切身所需,针对如何搜集和使用AI课程资源给出“方法论”。
面对信息海量的网络世界,学会从众多资源中筛选出优质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尤为重要。曹晟认为,学生要尽可能使用权威平台和资源,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学校的内部资源库等;使用互动学习工具和应用平台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们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AI知识,让大家在“玩中学”;除了线上平台,身边的许多智能设备和应用也是学习AI的好资源。比如家里的智能音箱、手机里的语音助手、自动翻译软件,甚至是交通管理系统中的智能信号灯,这些都蕴含着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观察这些应用的运行过程,思考它们的工作原理,学生会对AI的实际应用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最后,使用 DeepSeek等智能搜索工具也可以帮助大家快速找到高质量的 AI学习资源。此类智能搜索工具能根据学生的要求,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相关的学习材料,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
个性化项目实践学习同样是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教育带来的重大革新,它让我们能够打破传统的学习边界,进行更加自由、个性化的探索。高朝邦通过具体的项目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个性化项目实践学习。
“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个性化历史学习,探索你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高朝邦举例,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历史人物进行深入学习研究。例如,告诉大模型:“我想了解拿破仑的军事策略”或者“我想知道武则天是如何成为女皇帝的”,等等。大模型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生成一个学习计划,比如推荐相关的书籍、纪录片,甚至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穿越”到那个时代,与历史人物对话。学生还可以随时向大模型提问,比如“拿破仑为什么在滑铁卢战役中失败”,大模型会给出详细的解释,并根据学生具体的理解程度调整回答的深度。
“通过这种方式,你不仅可以进一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细节,甚至提出自己的见解。”高朝邦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历史学习的边界,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提升“AI素养”——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AI观”
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如何与学校形成合力,帮助孩子轻松驾驭“AI浪潮”?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师范银都小学信息中心主任陈雪松和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郭斌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一起为家长更好地参与学校的AI教学、助力孩子适应AI时代“建言献策”。
面对AI技术,许多家长或因自身AI知识储备不足而焦虑。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家长主动建立学习AI技术的意识。两位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AI家长课堂、工作坊,了解AI基础知识、应用场景以及伦理问题,提升自身“AI素养”,并借助在线课程与科普资源自主学习。
同时,专家建议,家长还应与孩子建立“共学模式”,例如,同孩子一起观看AI科普视频、讨论AI话题等。这种双向互动既能填补彼此的知识盲区,又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有能力的家长还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AI教育建设,为学校提供AI教育资源、参与AI课程开发等,为学校的AI教育建言献策。

周雄俊为学生讲解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家长对孩子AI技能的引导不应局限于课程学习上,还可以进行生活化的启蒙,在真实的场景中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在这一点上,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主任、智慧教育研究所所长周雄俊给出建议。例如,引导孩子使用家中智能音箱、智能器械等智能设备,理解技术如何服务社会等。同时,关注 DeepSeek等AI行业前沿动态,与孩子讨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社会议题,培养科技与社会联动的宏观视野。这种扎根生活的学习,更有助于让孩子明白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的道理。
在某种程度上,AI技术是把“双刃剑”,不当使用也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帮助孩子建立起辩证的认知框架和正确的“AI观”同样是家庭教育的责任所在。
在此问题上,陈雪松和郭斌建议,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AI是人类创造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同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孩子理性看待AI技术,教会孩子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提升媒介素养,真正领悟“人机共生”的真谛。
“总之,家长在中小学AI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AI时代,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陈雪松和郭斌认为,当家长以学习者的姿态拥抱变革,以引导者的智慧平衡创新与人文,以合作者的角色连接学校与社会,孩子便能在掌握技术工具的同时,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造未来的勇气。这既是应对时代挑战的方案,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培养独立完整的个体,而非工具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