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其中学生之间的矛盾处理尤为重要。这次经历让我对学生关系引导有了新的认识,也深刻体会了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矛盾的主角◆
我所带的五年级班级里,有两位格外出色的男生。一位是班长王同学,他成绩优异,在学习上始终保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老师布置的任务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他为人谦虚,从不骄傲自满,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但他性格中也有较真的一面,对于一些事情有着自己坚定的看法,不太轻易妥协。另一位是数学课代表严同学,他同样在学业上表现突出,思维敏捷,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他也是个较真的孩子,对待问题喜欢钻研到底,在班级数学学习氛围的营造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频繁的摩擦◆
这两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却时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摩擦。比如,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对于一个问题的解法,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虽然最后问题解决了,但彼此之间的气氛却有些紧张;在班级活动的组织分工上,对于谁负责哪个部分,他们也产生了分歧,进而引发争执。这些摩擦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频率较高,且每次两人都互不相让,有一种谁也不服谁的态势,就像两只互相较劲的“小刺猬”,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班级的和谐氛围。
◆“绝交信”的处理方式◆
某一个课间,两只“小刺猬”因为跳绳活动,互相“掐”了起来。我意识到,总是这样来来回回地争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班级团结,于是突发奇想,决定采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处理。
我找到他们,严肃地说:“既然你们都不认可对方,觉得对方不是自己想交的朋友,那干脆就写一封“绝交信”吧。从此以后在班上形同陌路,不许再交流,也不许提及对方。”
两个人听后,都有点蒙,因为这不是一般劝架的既定程序。随后,我又列举了他们近期的大大小小的摩擦,强调他们的确不适合当朋友,干脆就当陌生人,彼此当看不见更好。
在互不妥协的“硝烟”中,两个人继续争执着。随后,班长王同学同意了这一方案,很快写了一封绝交信。而数学课代表严同学在我的话语引导下,两眼泪汪汪的,似乎突然意识到一旦绝交,这段朋友关系可能就此断裂,内心有些不舍,可是局面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好默许了“绝交信”这一方案。
◆意料外的发展◆
原以为“绝交信”会成为斩断两人情谊的利刃,将他们推向形同陌路的境地,可现实给了我一个充满温情的反转。
在此后的课间里,我总瞥见他们在教室后排“鬼鬼祟祟”的身影——两个人一起交流、讨论、玩耍、嬉戏……还带着童真的笑容。
直到某天,我故意绕到他们身后,轻咳一声:“哎,明明写了“绝交信”的两个人,什么时候又成了好朋友?”两人像被戳破秘密的“小贼”,猛地跳开,涨红着脸支支吾吾。对视片刻后,竟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那笑容里藏着被发现的窘迫,更有历经波折后才读懂彼此的释然。阳光透过走廊的玻璃窗洒在他们身上,映得两双眼睛亮晶晶的,仿佛之前所有的较劲、争执,都化作了此刻心照不宣的默契。
再到后来,他们从我这里要回了“绝交信”,并不约而同地撕了,又肩并肩地走出办公室,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分明感受到了友爱、理解和温暖。
◆反思与启示◆
“绝交信”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学生之间的矛盾处理需要智慧和策略。有时候,看似“极端”的方法,却可能成为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认知失调”理论里提出,当个体行为与自我认知(尤其是正面认知)冲突时,会产生不舒适感并试图恢复平衡。在此次事件中,“绝交信”迫使两人以书面形式否定朋友关系,这与他们内心对彼此的认同产生矛盾。为缓解认知失调,他们表面装作陌路,却在背地里延续交流,这种“双面戏码”正是通过私下互动重建关系认知,以消除失调带来的心理压力。
而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理论中,也提及群体是具有动态场力的系统,个体行为受群体环境重塑。作为班级核心成员,两人的频繁摩擦曾导致小组讨论冷场、活动筹备停滞,这会削弱班级凝聚力。而“绝交信”的介入,实质是通过引导关键个体直面矛盾,打破群体动力场的阻塞状态。随着两人关系缓和,班级讨论重归热烈、协作氛围提升,也印证了优化核心个体关系对激活整体班级生态的作用。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处理问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措施。
总之,我对这两位学生矛盾的处理,是一次有益的教育尝试,也让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更加坚信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实际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