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67期(总第408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人文和科技的奇妙碰撞——锦江区青少年博物馆探秘记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2025年第67期(总第4082期) 导报二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看着杨升庵笔下的名句,12岁的小林不由自主地唱出了声。

“这位同学一定没少看《三国演义》电视剧,这首词被改编成了该剧的片头曲。”四川人民出版社研学课程专家、成都市锦江区“友邻教师”符卫听到稚嫩童声哼唱出经典歌曲,趁机向孩子们科普。

这是2025年锦江区青少年“行走课堂之博物馆探秘”活动走进新都杨升庵博物馆的场景。而符卫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该系列活动的研学导师。

为培养一大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的青少年,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打破课堂、学科、场所的限制,不断扩宽青少年成长空间,创新教育形式,整合社会资源,逐渐使“行走的课堂”成为助力青少年多元成长的开放平台。

今年锦江区青少年社区研学活动以“博物馆研学”为载体,着重凸显“人文+科技”双线并行的设计思路。孩子们去了哪些好玩儿的地方,有什么收获?一起去瞧瞧!

触摸历史文脉  丰润精神世界

学校、家庭、社区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三大影响域,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下,为青少年提供多元丰富的实践教育已经成为社区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职能担当。成都市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以行走的“小课堂”撬动素质教育的“大课堂”,从今年3月起,已经陆续组织了多场博物馆系列研学活动。5月25日,锦江学子来到了新都杨升庵博物馆——

“杨慎(号升庵)的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堪称传世佳作,你们想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吗?”在新都杨升庵博物馆,符卫卖了个关子。

“老师,快给我们讲讲!”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听故事。

符卫笑了,继续讲解道:“这首词创作于杨慎谪戍云南的途中,他望着奔腾而去的江水,感慨无论是英雄还是普通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像翻飞的浪花般转瞬即逝。而他似乎已看透世事变迁,不再对是非成败抱有执念,而是给出了自己的旷达态度:酒逢知己,且谈且笑。”

“以前只是看电视剧时听到这首歌,却并没有去品味歌词表达的深意,今天来到了杨升庵故居,又听了符老师的讲解,我对这首词表达的意思有了新的理解。”学生小林说。

伴随着一来一回的交流,孩子们在这里的参访变得越加生动。他们抬头望着挹锦门的升庵像,听符卫讲解这位明代才子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跟着老师的脚步漫步在桂湖、湖心楼、桂湖紫藤廊之间,了解杨升庵在此植桂、著书的轶事。行至升庵祠,一件件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著作手稿、文物展品向参访者展示着杨升庵的一生,大家不由得对他的才学与品德肃然起敬。

“邀请文化学者、友邻教师讲解历史名人的诗词、生平,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孩子们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使命感。”成都市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推进办副主任牟晓舟介绍,此次系列研学活动在点位的选择上更加注重“人文”元素的落地,更聚焦本土特色资源的深度挖掘,以家乡名人、在地文化的亲近感滋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

以“报史流芳,蜀韵传薪”为主题,孩子们还走进了四川报业博物馆,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深入了解报纸的发展历史,感受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并在博物馆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传统报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经历。

“在‘老报纸长廊’,我看到了从清末到现代的各类报纸,读着来自不同年代的文字,我感觉这些泛黄的报纸不仅传递着信息、记录了故事,它们也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书写了报业发展的历程。”今年14岁的陈同学对新闻行业有着深深的向往,“新闻在我心中不仅是一个职业方向,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在报业博物馆的见闻更坚定了我的理想——做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陈同学说。

解锁科技原理  启蒙创新意识

研学活动的“人文线”重在以历史教育涵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滋养人文精神,那“科技线”又是何种热闹场景呢?

牟晓舟介绍,今年上半年,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都)科普基地、立巢航空博物馆及成都科幻馆的研学路线“含科量”满满,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与前沿科技成果“零距离”接触,帮助他们拓宽科学认知边界,激发探索欲望与创新精神。

“我特别喜欢看科幻小说,我总觉得在未来的某一天,书里描写的世界会真的成为现实。”阿霖为了能够参与成都科幻馆的这场研学活动,专门叮嘱妈妈设闹钟帮自己“抢”名额。

“活动特别火爆,孩子的参与热情也很高。”阿霖的妈妈分享,为了让研学之旅更符合阿霖的个性化兴趣,他们不仅做足了知识“预习”,还提前设定了一些“打卡小目标”。研学过程中,阿霖会在集体行动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展区中的个别装置设置、技术原理,回家后作为“小老师”复述给妈妈。“我们交流、探讨的过程,也是帮助阿霖主动复盘、加深记忆的过程,我特别愿意听他讲述趣事、分享收获。”阿霖的妈妈说。

踏入成都科幻馆的大门,一座高达10米的巨型雕塑在厅内“迎接”访客,有的孩子认出了雕塑的“真容”——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机器狗“笨笨”,这一发现让大家仿佛置身于电影中的未来世界。在讲解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依次参观了“宇宙探索”“人工智能”“未来城市”等展区。展区中的 VR体验、全息投影、互动装置等,让孩子们对前沿科技概念有了实感,亲身体验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为了让孩子们离科学技术更近一步,成都科幻馆研学活动特别设置了“空气大炮”“眼疾手快”“怒发冲冠”等互动体验科学小游戏。通过上手操作,孩子们学到了气压、静电等物理知识,明白了科学原理原来就藏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年龄较小,但他对机器人和飞行器很感兴趣,家里有很多相关模型与玩具。”6岁男孩布丁的妈妈分享道,“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我们报名参加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都)科普基地与立巢航空博物馆的两场活动,老师的讲解方式和活动的环节设置都对孩子很有吸引力,让他沉浸在互动体验当中,并学有所获。”

研学活动中,家长是协同共育的“情感纽带”,牟晓舟指出,社区教育学院在统筹策划活动时,同样注重家长力量的重要性,呼吁家长以“陪伴参与者”身份加入研学活动,有效的陪伴并不在于寸步不离的守护,而是在研学的前中后期适当参与,通过家庭讨论、实践延伸,与孩子协作学习、共同探索。

热闹却不喧哗,松弛却不散乱,在专业导师、讲解员的带领下,这批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边走边学、边看边讨论,神采奕奕地释放着快乐的多巴胺。他们摩拳擦掌体验科技项目,时而追问“十万个为什么”,时而激动地讨论未来世界的样子,“科学”“ AI”等创意的种子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被埋在他们充满探索和求知欲望的少年时代。

置身社会课堂  生发成长力量

区别于“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行走的课堂”研学活动希望带给青少年更多元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丰富见闻、增长知识之余实现更加丰富的综合素养提升。

为促进青少年从“被动聆听”转向“主动探索”,牟晓舟介绍,每场研学活动都设置有一定的“实践小任务”,或是与他人组队,合作完成飞机模型组装;或是强化体验,通过人机交互、模拟飞行等装置实现“学在现场”;抑或是以简单的任务驱动,促使孩子们锻炼信息收集与创意表达的能力,在动脑、动手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以新都杨升庵博物馆研学之旅为例,在学习、了解杨升庵的生平与作品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小讲解员”和“小记者”,对现场的群众展开科普与采访,他们前置学习的“学习单”也“摇身一变”成为采访游客、路人的“调查表”。孩子们邀请群众分享自己对于杨升庵的了解。他们有的向孩子们分享杨升庵的家风故事,有的立足家乡讲述杨升庵与新都的渊源,还有的畅谈对杨升庵诗词的感受与见解。对于那些对杨升庵不甚了解的群众,孩子们则兴致勃勃地把自己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共享,现场氛围格外热闹。

“设置这样的活动环节,是希望能够培养孩子们专注倾听能力,提取、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符卫说道,“活学活用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讲出来的过程也是主动消化所学的过程,而听他人的分享能够有效地为他们提供知识的补充。同时,‘如何更好地开口提问,才能让陌生人愿意回答?’置身于具体情境,孩子们人际交往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锻炼。”

“我觉得和博物馆里的爷爷奶奶交谈特别有意思,从他们口中,我听到了更多与杨升庵有关的故事,还有他们自己与这个地方的渊源。本来我还有一些紧张,慢慢地,心情也放松了下来,虽然是和陌生人沟通、交流,却也感到十分自在与开心。”参与此次研学活动的“小讲解员”娜娜回忆道。

据了解,锦江区青少年暑期社区研学活动已于7月5日开启首期“中国有川剧”主题研学,由研学指导教师熊剑从唱腔、行当、身段、唱词4个方面,带孩子们走进川剧艺术殿堂。该暑期系列研学活动将引领孩子们感受戏剧、诗歌、音乐中的成都本土文化之美。

谈及社区青少年教育的愿景,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院长滕丽说道:“社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补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场景空白’,通过博物馆、科研基地等联通社会机构,开放专属专业资源,设计定制化互动项目,让社会资源成为共育的‘实践课堂’,由家校社协同构建‘知识+情感+实践’三维共育网,让健康、丰富、多元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