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语文的田野上

■王小槐

《教育导报》
2025年第69期(总第4084期) 导报四版
近期,由四川省中学校长协会原名誉会长邓义初主编的《蜀中校长叙事》第二辑——《红烛颂桃李情》一书,向广大校长、教师征稿,请他们讲述自己厚重的教育人生,分享独到的教育经验。即日起,本报将撷取其中的优秀篇章,不定期刊登,与读者一起,聆听教育故事,汲取教育智慧,感受教育情怀。

“小槐不‘小’,身量足超过一米七五,大眼睛、薄嘴唇,森密的黑发衬着白皙灵动的脸,十足的丰神俊朗;上穿浅蓝对襟布扣衫,脚蹬白底青布圆口功夫鞋——这便一点不像‘槐’,倒是多了几分‘竹’的挺拔与劲健。”

没想到,30多年后,我的第一届学生叶相国还能这样清晰地描述出我当年的形象。光阴荏苒,现在的我已不再年轻,不再像修竹,而更像老槐了。在教育战线上,我已耕耘30多年。有人说教育像是农业,那么教师就应该是农民,30多年的时间,把自己雕塑成一个老农形象,耕耘在语文教育的田野中。盘点一下30多年的成长历程,可以概括为经历了“三道”。

“无道”之苦闷

刚从学校毕业时,我20多岁,被分配到我读高中时的开县(今开州区)临江中学,一同被分来的有10人,有人教高中,我却被分配教初中,并担任班主任。我当时心中极为不平衡,认为是“大材小用”。

没想到上了讲台以后,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记得在讲《石壕吏》时,陈继荣校长推门进来听课,我的头“嗡”的一下,脑中一片空白。慌慌张张之中,我竟把“石壕吏”写成了“石壕史”,学生哄堂大笑,我满脸通红,后来便云里雾里地讲起来,自己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虽是冬天,汗水却湿透了我的衣服。

而我的管理呢?当时我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必须怕我,才能够令行禁止。但学生就是不怕我,专门与我作对。令不能行,禁不能止,课堂就像个农贸市场,人声鼎沸;上课成了一种折磨,气急败坏之下,我采取的办法是告状、惩罚,师生关系剑拔弩张。

我陷入了极度的苦闷彷徨之中。为什么我一心为了学生,他们却不买账?为什么我对他们如此好,他们却偏偏与我作对?为什么我教学如此尽心尽力,效果却不明显?我就像一个不懂怎样拾掇、侍弄庄稼的农民。这个阶段,是我成长路途上的第一个瓶颈,也是我的第一个“坎”。在这道门槛面前,是望而却步,一蹶不振,做个谋生型的老师了此一生;还是痛苦蝶变,破茧成蝶,迎接新生?我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霸道”之反思

在我成长的十字路口,我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秦德方老师。他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第一个恩师。

秦老师要求我必须把小学到中学的教材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认认真真读一遍,把课后作业认认真真做一遍。他常常跟班听我的课,指导我的教学。在教研室的地板上,他用粉笔给我讲解示范郑振铎的《石湖》、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当时的情景,至今想来,历历在目。在秦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教学效果开始明显改善。1982年,我教的第一届初中考试成绩全县第一,我开始崭露头角。

为了进一步培养我,学校领导派我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才真正见识到语文教学的博大精深,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反思自己,开始研究教材建构的体系,思考语文“教”与“学”的规律,探索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才能省时高效。1987年,我教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班成绩又是名列前茅。之后,我进了学校行政班子,从政教处副主任做到副校长、校长。值得庆幸的是,无论职务怎样变化,在我内心深处,始终舍弃不了那份执著的语文教师情结,盼望在语文园地中享受耕耘的乐趣。

1996年,我毅然放弃校长一职,怀着一腔热情,来到广汉中学,做了一个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令我深感幸运的是,广汉中学的语文组人才荟萃,仅特级教师就有3个。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悦纳了我,从此我们欢乐与共,一起切磋砥砺、取长补短,使我的教学水平跃上了新台阶。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当时学校的教务处主任——后来的校长、特级教师钟康。我们同为语文教师,在共同撰写文章和研究教法的思想碰撞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一起组织的“语文之夜”活动,成为当年四川省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被《教育导报》报道。立足于广泛阅读和充分活动的“语文之夜”,是我的第一次自觉的教改探索。

在广汉中学,我教学严谨、教风严厉、教学成绩突出,像个八面威风、令行禁止的大将军,学生对我充满了敬畏之情,但也对我敬而远之。就在我踌躇满志、得意扬扬之际,却听到了学生对我的一句评价:“王老师想说爱他不容易,想说不爱他更不容易……”这样的评价给我泼了一盆冷水。细细思忖,原来我虽然教得好,但管理上重“管”轻“理”,严厉过度;虽然可敬,但不可亲。

由此,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能只行“霸道”,一味严厉,还要宽严适度,教学民主。这时的我,仅仅像个合格的农民,舍得吃苦,舍得施肥,懂点节气物候,收成有点保障而已。如果就此满足,那就永远只能是个教学效果不错的经验型老师,永远不能步入专家学者型教师行列。这个阶段,就是我的教育生涯的第二道“坎”。

“王道”之追求

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从“霸道”走向“王道”,走上成为专家学者型教师的道路?我开始了近十年的艰难跋涉。

10年来,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自己,做到“知己”。即研究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劣势,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怎样扬长避短。二是研究同行,做到“知彼”。即研究同行的长处,吸收悦纳他们的优点,宽阔自己的胸襟,成就自己。三是研究学生,做到“知人”。即研究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重在对学生的德商、智商、情商、行商、衣商这“五商”的研究。四是研究教材,做到“知教”。即研究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内容和结构等。五是研究教学,做到“知法”。即研究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用什么办法使语文课“生动”起来。六是研究教育,做到知“道”。即语文教学之道在何处,学习语文的规律在哪里。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我的“生动语文”教育理念。

10年探索使我认识到,教育是以心换心的事业,是以教师的生命激活学生生命的过程;只有真正做到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关怀他们,在品德上关爱他们,师生民主平等,师生相互欣赏,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就会其乐融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素质的形成。这就是语文教育的“王道”。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师,才会真正赢得学生的爱戴。

学生会毫不掩饰他们对一个老师的喜爱之情。因为长时间讲课,我的嗓子嘶哑了,他们就买了润喉糖放在我的讲桌上;有时工作太忙来不及吃饭,同学们便把食品悄悄放在我办公桌上。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我任教的高2006级6班同学,在拍毕业照时,我在外地开会不能赶回,高考结束后的暑假,全班同学自发地回到学校,专门和我又补拍了毕业照。我真正体验到了做一个教师的快乐。

最让我欣慰的是,2011年下学期,我正在深圳开会。刚刚打开电脑,学生周丽豪的邮件就来了,邮件标题是《师生情》,其中写道:“这个星期语文课只上了两节,之后就没见小槐老师了,哎,想念老师,可都没见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用于师生之间似乎也可以吧!”这封邮件天远地远从广汉飞到深圳,来到我的身边,让我的行程浴满了南国的春风。

盘点岁月,深厚的语文情结鞭策我在语文的田野上摸爬滚打了30多年,我熟悉了这片原野上每一株植物的习性,习惯了每一棵青草的气息,聆听着离离禾苗拔节的声音,我的生命和语文教育融为了一体。看着一茬一茬的庄稼从萌芽到成熟,一批一批学生长大成人,我细细地品味着属于语文人的甜蜜与喜悦。

(王小槐,正高级教师,原广汉中学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