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0期(总第299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贵”在坚守
——泸县红山小学教师鲁明贵小记
■本报记者 何文鑫 倪秀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0期(总第2997期) 导报二版

鲁明贵和红山小学的孩子们合影(倪秀摄)

“不好意思,你能不能再说一遍,我有些耳背。”刚刚结束对一个学生的单独辅导后,鲁明贵和记者聊了起来,因为听力问题,他显得有些难为情。

鲁明贵,是泸县石桥镇红山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从教37年,他一直扎根这里。37年里,他眼见村庄里的孩子一拨一拨茁壮成长。

上世纪70年代末,高中毕业的鲁明贵回家务农,在村里当会计。一年后,鲁明贵所在的阳华村缺教师,乡民们自然想到了这个“高材生”。于是,鲁明贵成了这里的代课老师。热爱教育的他最终通过考民办教师,然后转正,成了一名公办教师。

十几年前,农村家庭普遍经济条件差,学生交不上学费是常态。鲁明贵总会在这个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张泽泉是鲁明贵曾经帮助过的学生,如今,他已是县里的一名公务员。念书时,张泽泉兄弟俩成绩都好,念书肯下功夫,但是家里人口多,贫困成了求学路上的拦路虎。

“娃娃造孽(可怜)哟。他们聪明,成绩好。”鲁明贵不忍心看着孩子们失学,每学期,他都先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兄弟俩垫上学费,等到他们父亲年底卖了猪再还。

虽然是在乡村教书,条件有限,但是鲁明贵备课绝不敷衍了事,高高一摞备课本和笔记本诉说着他的坚持。他认真批改作业和写批语,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和学习状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甚至一对一辅导,确保孩子学习上“营养”跟得上。

他长期教六年级,遇到数学学起来吃力的孩子,鲁明贵采用生活实例的方式教学,浅显易懂,抽象的东西一下子活起来,数学课不那么枯燥了。正是由于鲁明贵的精心教学,他所教的学生小学毕业时100%合格。

随着教学点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学校学生人数锐减,阳华小学由鼎盛时的200多人到70多人,教师人数也减少到3名,另两名都比鲁明贵年纪大。鲁明贵承担了更多的教学任务,他从未想过去经商或者打工挣更多的钱。

44岁时,鲁明贵调往红山小学。这所学校女教师多,女教师产假期间,鲁明贵主动接替教学。以前,学校条件较差,留不住年轻老师,2012年左右连续走了好几位老师。教学得继续进行,鲁明贵年纪虽大,但从不抱怨工作多,他连续5年的周课时量都在27节左右。

除了教学,鲁明贵还负责学校后勤工作。他延续着在阳华小学时的细心,使师生的饮食健康和学校财物从未受损。他家离学校近,放假期间,他每天都要到学校察看情况。“下大雨时,要确保水沟畅通;吹风时,要确保窗户关严实。”虽然把如今负责后勤的年轻老师带上了路,但鲁明贵仍时不时叮嘱着这些细节,没事了就到学校转转。

采访结束,记者想给他和学生们拍一张合影。下午的阳光洒满乡村校园,孩子们围着鲁明贵,灿烂地笑着,问个不停。我们迅速将其定格。不知道学生们是否知晓,还有2年,他们的鲁老师就要退休,离开教学岗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