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38期(总第3686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别让你的爱刺痛孩子
——读《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任蓉华
《教育导报》2022年第38期(总第3686期) 导报一版

“我都是为了你好!”“难道我会害你?”“除了我,没人管你!”……这种“道德绑架式”教育理念,假以爱的名义,充斥于一个个家庭。

在所谓的“理所应当”中,把孩子束缚起来,强制他们按照父母的意愿成长,真的是为孩子好吗?对此,作家吴晓乐果断说“不”,她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任何的修饰和美化,都是对那些伤痕的背叛。我想要你和我一起,凝视那些脸,凝视一个已经被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这本旨在探究教育本质的书,没有向家长灌输心灵鸡汤般的建议,而是借由9个光怪陆离、震撼人心的短篇故事,挖掘出“习以为常”的教育误区,为孩子发声。故事中出现的每一位母亲都用力过度,她们不厌其烦地为孩子规划人生棋局,监督他们的落子方位与节奏,并时刻予以纠正,这种沉甸甸的“爱”,让孩子手中的棋子格外沉重。

妄想用暴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只会适得其反。“你真是没救了!我给你的读书环境这么好,为什么你就不能争点气?”不可否认,眼镜仔的妈妈在生活上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可在学习上却极为苛刻,她会扇耳光和使用语言暴力。事实上,眼镜仔的成绩并不算差,可以排进全市前20%,但妈妈的要求是前10%。妈妈甚至把眼镜仔考好成绩,看作是解决婚姻不幸等一切问题的关键,“打骂”成为母子沟通的常态。在暴力的侵蚀下,眼镜仔极为怯懦,常佝偻着身体说自己很笨,认为自己被打、被骂都是应该的,就像一个戴有沉重枷锁的游魂,无声地徘徊在家门之外。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要求他们。纪小弟热衷打篮球,姐姐喜欢读书,妈妈却一味用对姐姐的标准要求纪小弟,且常常陷入苦恼:“为什么弟弟就不能像姐姐那般愿意学习呢?”妈妈明白纪小弟在体育方面有专长,可这能保证他未来有好的工作和生活吗?出于对孩子将来的担忧,她愈发把自己认定的目标强加到纪小弟身上,反而加重了纪小弟的叛逆心理。纪小弟的公然对抗,妈妈无疑是伤心的,这狠狠打击了她“对孩子的一切负责”的信心,只落得个弄巧成拙。

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不是爱,而是伤害。蔡汉伟的家境富裕,妈妈整天围着他转,一旦汉伟遇到任何危险,她会拼尽全力保护。比如,当汉伟在游戏中不慎受伤,她不分青红皂白地叱骂了所有参与游戏的孩子和家长,同时指责老师失职;当发现汉伟早恋,她把责任全部推到别人身上,并马上给孩子转学;当汉伟考试成绩不及格,她低声下气地向老师求情,见老师坚持不改分数,她就对老师人身攻击,只逼得任职多年的老师选择离职……汉伟的妈妈自认做的很好,为了孩子,几乎倾其所有。可她换来的是什么呢?汉伟虽然聪明,但狂妄自大,不爱学习,也没朋友,与周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尤其对母亲充满了怨恨。

此外,陈小乖的母亲自私冷漠、若娃的母亲喋喋不休、巧艺的母亲一厢情愿……书中的母亲,行为各异,却都是以爱为名的施暴者。在心怀执念,把孩子培养成可供其炫耀的资本的进程中,她们甚至不知何时弄丢了自己的孩子。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它更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试着看清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爱是一种付出,然而,爱的方式需要慎重。作为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不属于任何人,他只属于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