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69期(总第371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对接新业态 构建“数字财经”职教体系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张华
《教育导报》2022年第69期(总第3717期) 导报三版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文中提到“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刚结束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职成司司长陈子季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署名文章《依托数字化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在这种大背景下,财经类职业院校能否抓住契机,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实现治理机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数字化转身,这是财经类职业院校共同面对的课题。

一、数字化给财经类职业院校带来的挑战

近几年,数字经济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渗透进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披露的数据,从2016年到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从22 .6万亿元增加到45 .5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 .02个百分点,占 GDP比重近乎五分之二,并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数字经济引发工作场景变革,“倒逼”职业教育进行改革。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对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等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促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据统计,数字经济背景下财经类数字人才缺口高达40%。

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和深入,给所有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提出严峻挑战。作为四川唯一一所财经特色职业院校,如何进行专业数字化改造,培养财经类数字化人才,以支撑国家和四川数字经济战略,让学校发展和国家、区域产业发展更具粘连性,需要对这一时代考问做出回答。近年来学校聚焦在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专业数字化改造的实践

从2015年起,学院一直坚持不懈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建设。

第一是从实际的岗位工作场景中整理、分析出高职财经类学校“初阶→中阶→高阶”“通用-岗位-创新”三阶三维数字化知识、素养、能力模型。这一模型为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第二是通过课赛证三位一体融合,构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实践”学生数字化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通用—初阶—中阶—高阶数字化能力。

第三是通过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全方位提供教学保障。学院磨炼了一批具有数字化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批数字化在线教学资源、打造一批数字化实训中心和产学研创新平台。

通过以上三点,学院完成了专业数字化改造的路径设计和实践,有效解决了产业痛点和专业痛点。学校依托本研究在2021年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三、五位一体的财经数字化教育教学体系

“十四五”期间,大、智、移、物、云、区等数字技术呈迅猛发展态势,并不断交叉融合、快速迭代,其应用场景不断深化和拓展,使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全面开启和深入推进。未来5年,学校将把教学教育数字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构建教学资源、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治理机制、基础设施五位一体的财经数字化教育教学体系。

(一)教学资源泛在化

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打造集教学资源库建设、课堂信息化教学、在线教学、在线考试、在线作业、师生空间、教学大数据分析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川财”云课堂。完善移动端和 PC端功能,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互动工具,实现课前教师备课及教学设计、课中教学互动与课堂管控、课后作业布置检查复习等信息化教学,建成智慧课堂的重要支撑平台,推动课堂革命,助力打造“金课”。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泛在学习。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服务模型及应用,为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的诊断与改进提供数据支撑,促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人才培养复合化

挖掘校、企、群优势资源,搭建“底层共享、中层互联,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推动群内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底层平台共享课程基于专业群人才培养关键能力,聚焦通用能力、财经基本素养、财务思维、基础数字技术四个方面,重在培养“职业人”;中层互联课程对接各专业岗位能力,聚焦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体现专业核心知识、技能和素养,重在培养“专业人”;高层互选课程基于“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由“进阶课程包”和“辅修课程包”构成的第一个模块,由“1+ X”证书课程构成第二模块,实现岗位跨专业证书融通。

(三)师资队伍跨界化

实施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制订并落实学院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与培训方案,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性质及不同基础条件的教师,采取切实可行、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整合校内数据库资源,建设公共数据服务中心,提升学术研究和科研服务的数字支撑能力。建立一支汇聚大数据、云计算专业人才的数据计算服务队伍,为全方位数字赋能提供智力支持。

(四)治理机制流程化

运用互联网思维,全面启动建设“智慧学工”“智慧教务”和“智慧党建”等系列平台。强化数据和服务治理,实现向数据化、服务化、智慧化转型。以内控信息化为抓手,努力打造高度集成的校务管理平台,对业务进行服务碎片化和“流程再造”,构建覆盖教育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等领域的业务中台,建成服务师生的一站式网上事务大厅。逐步消除信息孤岛,保证信息安全,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和水平。

(五)基础设施物联化

扩大基本建设投入,坚持“人文、绿色、开放、智慧”的建设理念,做好新老校区总体规划和空间功能布局设计;坚持建筑、景观、绿化与教学基础设施一体规划、整体布局,高质量建好智能财经大数据创新中心,搭建数智财经产教融合和创新发展的物理平台。注重使用功能发挥,彰显学院办学理念及办学层次,充分体现布局的合理性、功能的完整性和设施的先进性。力求更好地满足办学和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提高学院服务社会的资源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