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81期(总第372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亲子观影指南——
共享愉悦假期 收获文化自信
■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2022年第81期(总第3729期) 导报三版

国庆假期已至,如何安全、充实地度过假期?如何在喜迎国庆的同时,增强孩子的爱国意识、文化自信?亲子共同观看主题电影和系列纪录片无疑是一个好选择,在艺术的表达中丰富感受,在休闲娱乐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电影篇

在故事中体会平凡的伟大

国庆期间,和孩子一起走进影院看“中国故事”,体会其中的“中国力量”。从历史大事件中回看国家建设、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各行各业的中国人身上体会平凡中的伟大。适合亲子一起观看的还有孩子最爱的动画电影,在休闲中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话题,在好的文艺作品中让孩子有所收获。

《平凡英雄》

《平凡英雄》根据2021年“救治新疆和田断臂男孩”的真实事件改编,重现了8小时横跨1400公里的极限救援。

2021年4月30日,7岁的和田男孩意外绞断手臂,在随后的黄金8小时的救治时间里,从村庄到市区、从和田到乌鲁木齐,村民、医护人员、机组人员、警察、乘客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想尽一切办法,为了孩子的生命与时间赛跑。在所有人的全力以赴下,男孩赶上了当天和田至乌鲁木齐的最后一班飞机,顺利完成接臂手术。

各行各业普通人的爱心接力为男孩重新接上了手臂,孩子获救了。为了更真实地展现这场生死时速的奇迹救援,导演陈国辉以接近纪录片的形式重现整个救援过程,对每一个演员做职业训练,向亲历者询问细节,以期让每一位平凡英雄,都能被大家记住。

《万里归途》

《万里归途》改编自真实事件,是首部聚焦于中国外交官撤侨幕后的华语电影,讲述了外交官逆行深入战火绝境,一路对抗各类突发情况,最终撤离一百多位同胞的故事,在千难万险中诠释了“一个都不能少”“不抛弃不放弃”精神。

在首映礼上,导演饶晓志表示,这个题材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是真实撤侨的外交官们,他们在生活中也是普通人,但职责要求他们冲在最前线。从电影开机前的翔实资料准备,到最大限度的拍摄场景还原,电影力图以充满纪实感的影像,将“中国式撤侨”的惊险、艰难过程真实还原,让观众深入了解外交官群体背后的故事。

《山海经之再见怪兽》

《山海经之再见怪兽》是一部国产动画电影,讲述了昆仑神医白泽与麒麟男孩羿,为解开黑灵的秘密,拯救天地万物,共同踏上一场救赎与冒险之旅的故事。

提及《山海经》,不少人都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山海经》与《周易》、《黄帝内经》并称“上古三大奇书”,书中记载的异兽怪神、蛮荒古国,也是此部影片重要的灵感来源。白泽、九尾、帝江、嬴鱼等怪兽从古籍中走进荧幕,为观众提供了一场东方美学的视觉盛宴。

影片于今年8月上映,有家长评论说:“很值得一看,尤其带着孩子。大人在其中品出了人生滋味,孩子对《山海经》中的神话世界心驰神往。”

4 K修复版《大闹天宫》

今年暑假,大圣时隔60年“高清归来”。4 K修复版的《大闹天宫》由西瓜视频联合火山引擎共同修复,是该片首次经由 AI技术实现4 K分辨率级别复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由手绘创作,全片仅手稿便有十多万张,历时4年完成。动画在声画表达上融合了水墨画、敦煌壁画、京剧、昆曲等中国传统艺术,场景设计则脱胎于中国各地的建筑古迹,传统文化之美在其中淋漓展现。

内容上,动画对《西游记》原著进行了一定改编:大闹天宫后的孙悟空,没有被压在五指山下,而是打碎灵霄殿匾额之后回到了花果山,又竖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和猴子猴孙归于自由的山水之间。从爷爷奶奶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到今天孩子可以看到的4 K修复版动画,亲子陪伴观影,不仅能够感受到技术与文化融合后的神奇效果,又能重温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唤起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纪录片篇

从更多元的视角认识世界

纪录片是一种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它就像一扇任意门,借助镜头的讲述,带领观众穿越不同时空,体悟各种文化。通过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对社会深度的洞察以及对人生理性的思考,往往能揭示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观看纪录片,不仅利于孩子增长知识,还有助于孩子拓宽眼界,从更多元的视角认识世界,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增长见识。

《如果国宝会说话》

“当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何尊》一期中以西周早期青铜器、“国宝”何尊的口吻告诉大家:这里有中国。“宅兹”意为居住,城邦的中心会有旌旗竖立,金文的“中”字便由此而来;家园周围会有护城河环绕,并驻军队阻挡外来入侵,保国土安宁以河护城、以戈卫国,金文的“国”便是由此而来。

“‘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在不到5分钟的讲述里,“国宝”何尊背后的故事、它独有的历史意义以及象征的文化内涵被娓娓道来。不是高昂的赞歌,却将悠远历史文脉的力量传送到观众的心中。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实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制作的电视纪录片。2018年问世以来,好评如潮,现已更新到第三季。“虽然它每一集时间很短,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每一个文物的结构、细节以及出土的时代背景、历史故事都做了生动明了的介绍,解说词也特别引人入胜,孩子根本没有分神的机会。”家长程沁颖说,“看过这个纪录片以后,孩子对历史文物特别感兴趣,也很喜欢和我们分享、介绍,就像在讲他的小伙伴的故事一样。”

《航拍中国》

每个孩子都曾在地图前望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山川缩略图,想象着不同省市的独特样貌,梦想着有一天能踏万里河山,游江河湖海。而纪录片《航拍中国》将这个梦想化作现实,以航空摄影的方式把祖国的人文景观、自然风貌一一展现出来。

“《航拍中国》就像一本地理教科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壮丽的风景,还有各个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孩子还能从中学到许多动植物知识。”顾耘奇一家都是《航拍中国》的“忠实粉丝”,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他们跟着镜头踏过平沙莽莽、秀水名山,经过炊烟灯海、烟火蒸腾,“视觉的冲击也让我们不由感慨,原来自己生长的土地是如此的广袤和丰富,不用刻意强调,孩子也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航拍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出品的大型地理纪录片,系列总共34集,取景自中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立体覆盖各省、市、区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景观,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中国。一切自然风景终归于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孩子对国土的热爱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创新中国》

煤能变成石油吗?太阳能被人造出来吗?人体能成为发电机吗?什么样的空间站能帮助中国人登上月球甚至探索火星?如何才能抵达11000米的海洋最深处?如何攻克疾病、延长寿命?怎样收获更多的粮食、战胜饥饿?孩子们心中对前沿科技、创新创造的好奇将在这里唤起,也将在这里解答。

《创新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深圳市委宣传部于2018年推出的一部纪录片。它关注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聚焦信息、制造、生命、能源、空间与海洋等深具影响的领域,讲述了中国最新的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是世界首部采用人工智能配音的大型纪录片。

“我建议每一位家长都能带着孩子一起观看这部纪录片。”董倩是一位三年级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创新中国》展现了中国创造的许多最新成就,从研制‘天宫’到化身‘蛟龙’,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孩子们从中既能学到尖端、专业的科技知识,又能从一系列的科研成就中感受大国崛起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新探索、科技突破会激发孩子们对创新创造的向往,他们能明白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未来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历史那些事》

《历史那些事》是 B站出品的一部“实验性”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用穿越式的拍摄手法将创意、现代化的表达穿插进严肃的历史故事中,在原汁原味还原正史的同时,发掘史料中有趣的故事,全方位展示中国历史的浩瀚鲜活,缩短古今间的“代沟”。

纪录片第一季的第七集讲述了乾隆皇帝收集历朝书画艺术珍品,并在珍爱的收藏上进行钤印的故事。乾隆皇帝的鉴藏印玺虽是对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鉴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欣赏书画原品造成了干扰,破坏了许多珍贵字画艺术上的美感。《历史那些事》在讲述这一史料时,巧妙结合了当代“弹幕文化”进行类比,这么说来,在两百多年前喜爱为字画题字盖章的乾隆皇帝可谓是“弹幕的鼻祖”。

“历史不是凝固的文字,不是僵硬的过往,它是那些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历史那些事》总监制金铁木说。历史人物在古今联动中“活”了起来,更加有声有色、有血有肉。通过亦庄亦谐的表现形式触及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也会在寓教于乐中帮助孩子们产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共鸣,让更多孩子爱上历史,研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