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08期(总第375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父子相伴 走出精彩
■钟乐江
《教育导报》2022年第108期(总第3756期) 导报三版

“爸爸,以后我们就走路上学吧。”因为连续下雨,有一段路摩托车过不去,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步行到学校,走了几天,儿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为什么?”我不解地问。“这样我们才有时间边走边聊天,讲故事,还可以锻炼身体。”儿子向我做了个鬼脸。

这是我当年在乡下任教时的情景。那时,儿子也在我所在的学校上小学。

当时,我们家离学校大约4公里。平时,我每天带着儿子搭乘“摩的”到学校,可那段时间,由于经常下雨,有一段乡村公路道路泥泞,自行车、摩托车等经常深陷其中,进退两难。没办法,我每天就和儿子穿着雨靴步行,走另外一条小路到学校。平时乘坐摩托车,十多分钟就到了,而步行,大约需要30多分钟,时间长了,我和儿子可以边走边聊天。

好长时间没这么走路了,刚开始那几天,攀爬打纸岩那几百步很陡的石梯,颇为吃力,但走了一段时间,觉得身体舒坦多了,也精神了。我们做老师的,平时大多时间在学校,宿舍、办公室、教室成了每天工作、生活的三点一线,白天除了上课,几乎都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长时间伏案工作,的确需要锻炼了。儿子平时忙于学习,也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也不好。这一走路,既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又能呼吸新鲜空气,还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我白天忙于工作,晚上除了做些家务事,也多半是备课、查阅文献资料等,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有了走路这段时间,能和儿子边走边聊,还真是其乐无穷呢。一来可以借此机会多和孩子接触,交流沟通,了解儿子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心理,增进父子间的感情;二来可以通过儿子了解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思想特点,便于自己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三来可以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还可以通过每天的两次走路,锻炼锻炼身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想到走路有这么多的好处,又听到儿子这样的要求,我欣然同意,说:“时间紧、有任务时我们就坐摩托车,其余时间我们一起走路,好吗?”

“好,我们拉钩。”儿子露出了顽皮的天性。

我伸出手,也忍不住顽皮地和儿子互相做了个鬼脸,一路说笑着向打纸岩那几百步石梯走去。

那段时间走路上下学,儿子的精神和学习状态好多了,我们父子间的交流也更多了,亲子间的心灵距离也更近了。我们每天在这乡间小道上一起行走,走出了健康,走出了亲子情感,也走出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接受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关爱,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而陪伴,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通过那段陪孩子走路的时光,我深深体会到,陪伴是平等的交流、心灵的对话,而不是单纯对孩子的监督。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而真正的陪伴,不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而是能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俯下身来和孩子交朋友,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平等交流。

家长要陪伴好孩子,就要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一个好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相处的,家庭教育氛围应该是民主的。家长要多和孩子在一起相处,平等地谈心,言传身教,语重心长,关心孩子的健康心理和个性品格的培养,成为孩子可亲、可敬、可信赖的朋友和榜样,让孩子在亲子陪伴中享受到平等、温馨和快乐。

家长要陪伴好孩子,就要深入了解孩子,关注他们内心的渴求。家长应该像中医给病人诊断病情那样,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深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学习、生活、交往、个性特长等,摸清他们的思想动向,弄清他们的内心诉求,和他们平等地谈心,做他们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的朋友,让孩子在陪伴中更加亲近家长,信任家长,更能听从家长的教诲。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教育孩子,就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不仅仅是陪孩子做作业,监督孩子看书、学习,而是给孩子健康成长以指导,给孩子的心灵以抚慰。真正的陪伴,是家长早上能和孩子一同早起坚持锻炼;晚上能早点回家,陪孩子出去散散步、谈谈心;节假日能和孩子一起玩玩游戏,带孩子到户外去参加体育锻炼、去玩耍,帮助孩子调节身心,增强适应生活的能力。真正的陪伴,是让父母之爱互补,给孩子健康的教育和完整的家庭关爱,让孩子抱着喜悦的希望快乐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