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14期(总第377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挖掘农耕文化资源 构建课后服务新生态
■李宏龙 黎明英
《教育导报》2023年第14期(总第3779期) 导报三版

如何落实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是每所学校深入研究的课题。重庆市开州区南雅镇中心小学作为典型的农村学校,在深入调研家长、学生需求后,师生、家长一致认为实施课后延时服务,应立足地、校、人,创造性地利用乡村资源,把延时服务作为孩子们展示才华、张扬个性的有效载体。

一、开发基于农耕文化的延时服务基地课程

为满足学生延时服务需求,培养学生探究、实践、创新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学校开发基于农耕文化的延时服务基地课程。

1 .开设校内农耕基地活动课程。一是师生收集古农具。延时服务时,师生一道将收集来的古农具通过动手修复、分类整理,建“古农具陈列室”,开设走进古农具课程。让学生在校内种植基地体验、使用古农具,感受劳动的收获与快乐。二是学校附近村社协商将荒地开垦成校园农作物种植基地。在延时服务中将各班孩子分为若干种植小组,每个学生分别担任不同任务角色,在翻地播种、除草施肥、分享成果等实践活动中,拍照留影,观察记录,改进方案。

2 .开设校外实践基地活动课程。一是利用镇人饮工程水资源保护基地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学校根据延时服务方案,将学生按照高中低年段,延时服务时,在环保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到基地参与资源保护,从水的净化,仪器的使用等多方面,让学生学会环境保护,了解现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进步。二是学校将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和专业大户,吸纳为课程决策者、实施者,让他们参与延时服务中。将他们的柚子、制茶等基地授牌,作为学校延时服务实践基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观、研讨生产过程,探究背后的科学依据。

二、探索农耕文化延时服务基地课程活动方式

1 .让学生成为课程主体。学校把基于农耕文化的延时服务基地课程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学生凭兴趣、自主组合,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选一项活动课程进行学习、参与实践体验或研究。通过收集资料,实践探索等方式合作完成项目活动。如基地野菜栽培,学生针对不同的野菜总结出扦插、压条、分株等方法,对其生长环境、造型艺术、施肥要求、特性进行记录,不仅有广度且有深度。

2 .以竞技元素推进农耕文化延时服务活动课程。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延时服务成果的机会,学校通过精心策划,定时开展“朵朵”活动。“朵朵科技节”展示现代农具与传统农具的研究成果;“朵朵采摘节”各小组采摘园地成果和义卖;“农事运动会”是收获节举办的盛会,师生、家长均参加。

三、构建农耕文化延时服务活动课程评价体系

延时服务活动课程项目化实施,由学生自主主持,主动参与,在教师引导下建构多元评价机制,保障农耕文化延时服务活动课程可持续推进。

1 .以制度规约农耕文化延时服务活动课程的实施。农耕文化课程基地实行责任制,划出责任区,分给各班管理,四季轮种农作物。学校还对教师延时服务的学生管理;教师备课、上课及评价;学生满意度、能力等级、课程效果、学生的综合评价等纳入延时服务评价之中,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2 .以评价助推农耕文化延时服务活动课程实施。学校根据延时服务课程方案,制定评价量表,结合学生的年段发展目标,采取认识水平和实际效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和吸纳的课程者点评的主客体评价。为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劳动成果与技能的机会,学校定期开展“养殖小能手、种植小能手”等形成性评选。标准包括种植(养殖)知识、活动成果、研究性学习成果等。

基于农耕文化的延时服务活动课程的实施,让学生既积累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学生还能感受到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感受祖辈先贤的勤劳与智慧,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感,更是落实“双减”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南雅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