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18期(总第378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林淼臻:信任是父母给我最好的礼物
■本报记者 张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2023年第18期(总第3783期) 导报三版

孩子们期望的父母画像是什么样?孩子们最不喜欢的父母行为又是什么?什么样的亲子相处模式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力量?

去年底,在亚洲教育论坛家庭教育分论坛圆桌论坛环节,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初一学生林淼臻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和各位教育大咖们一起,自信、大方地分享了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看法,也为我们描述了孩子心中所期望的父母画像——懂我,懂我的需要,相信我的选择,和我共情,帮我想办法。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个温暖的家庭,感受了这个家庭里“信任”的力量。

信任,从平视孩子开始

曾有一本家庭教育杂志从孩子那儿收集了父母的“十宗罪”:拿我和别的孩子比较;啰嗦、唠叨;随意侵犯隐私;忽视我的需求;父母吵架或者是冷暴力……在这十种行为里面,林淼臻和自己的小伙伴们最不喜欢的是父母的啰嗦和唠叨。“我们是可以自觉去做好很多事情的,但家长非要反复把这些事情说一遍、说两遍,这会造成我们的反感。”林淼臻说,家长啰嗦和唠叨的根源是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家长对孩子不信任。

而信任孩子,是林淼臻的妈妈何萍在家庭教育中特别重视的一环。何萍认为,信任孩子的第一步,是做到平视孩子,把孩子看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家长高高在上地指点孩子。

在林淼臻的家庭,有一个颇有仪式感的活动——家庭圆桌会议。何萍说,每当家里遇到需要讨论的事情时,就会举行一场“圆桌会议”,成员不光有大人,还有刚刚上初中的淼臻。每个与会成员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也都有表决权。

“举行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深度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何萍说。那么,淼臻的“表决”是否同大人一样有分量?何萍讲述了家中由淼臻“做主”的一件大事。

有一次,父母同淼臻商量,他们决定把姥姥的旧房子卖掉,让姥姥搬到离他们更近的新房子里去。平日里大大咧咧的淼臻一反常态地投出了“反对票”。原来,淼臻是由姥姥带大的,姥姥的旧房子是她长大的地方,那座旧房子于她而言充满了成长的回忆。全家在反复讨论后,最终决定留着这处旧宅,也留住淼臻的童年回忆。

但平视不是听之任之,想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有主见,值得信任,又不至于过度任性,这就需要家长在教育的启蒙阶段为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在林淼臻上小学一到三年级时,何萍着重培养了她的规则意识。这一阶段,淼臻每天的学习和生活都会由父母为她制定一个任务表,几点写作业、几点娱乐、娱乐可以有哪些形式……这些都需要在大致确定的时间段进行。何萍工作再忙,也会抽出时间陪孩子共同把每天的计划完成。“那段时间,我的工作正处在上升期,为了不影响工作,又能参与到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中,我常常在下班回家辅导完她的功课后再去单位加班。”何萍说。

规矩的养成并非仅仅停留在学习层面和上学期间,在寒暑假里,淼臻的学习任务相对轻松的时候,她的日程表中就会增添一些去博物馆、科技馆之类的内容。“要为孩子安排一些他们喜欢的、有益的娱乐活动,这样他们才能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只在意学习成绩。”何萍说。

用沟通搭起信任桥梁

“信任”的种子种下了,怎么才能让“信任”的树苗茁壮成长?林淼臻和妈妈共同的答案是“沟通”。

小学一到三年级,淼臻的日程安排是由父母协助她制订的,这段时间内,她一直乖巧地按照父母指定的内容执行,但升入四年级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到了四年级,淼臻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次,她主动向父母提出,“我想自己制订计划,制订好以后你们再看看可行性,好吗?”

何萍听了女儿的想法,意识到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逐渐形成,是时候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她想要什么,而不是为她做好安排了。“我们从来不会要求她去参加某种兴趣班,学习什么技能,而是看她喜欢什么,再让她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何萍介绍,淼臻热爱运动,而她和孩子爸爸则对运动兴趣平平,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支持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征得父母同意后,淼臻常常去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在校运动会上,她参加的三个项目都取得了理想的名次。

后来,淼臻还向父母提出了想要学习长笛的请求。何萍和丈夫非常支持她的选择,但也提醒她:“自己选择的兴趣爱好要好好坚持,不要浅尝辄止。”

和孩子有效的沟通不仅要停留在“有事说事”的层面,还应该在平日里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和孩子所在年龄段的动态。

平日里,何萍和淼臻既是母女,更是一对无话不谈的“好姐妹”。有一次,淼臻主动询问妈妈,“有男生追求我,还给我写纸条该怎么办?”

何萍并未将女儿的“感情生活”视作洪水猛兽,而是进一步和女儿交流:“那你喜欢他吗?如果你不想接受他的好意,你要礼貌地告诉他,不要伤害他的自尊心,也不能肆意接受别人的好意或馈赠。”在何萍眼里,青春期的悸动是人之常情,作为母亲,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青春期的悸动是关键。

正是因为何萍和女儿“知无不言”地有效沟通,当别的孩子还要藏着掖着自己“初恋的那件小事”时,淼臻却可以大声地说:“我妈都知道,她还给我支招呢。”

“信任和尊重给予我力量”

“在我家,父母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我,给了我信任的力量。”林淼臻说。

在亚洲教育论坛家庭教育分论坛上,当被问到,“假如你觉得明天的课太烦了,不想去上学,爸爸妈妈一般会有什么反应?”时,林淼臻回答:“我的爸爸妈妈很信任我,如果我不想去上学,他们会先安慰我,然后跟我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委,再给予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这在我看来是比较舒服的一个相处模式,我会觉得这个家庭是值得依靠的。”

信任的力量即是如此,润物细无声。孩子在充满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下,能更好地成长为具有自信心和自驱力的人。

何萍说,女儿在论坛上铿锵有力而富有逻辑的回答和表现,让她眼前一亮。“面对这么多人公开发言,换作是我,也会非常害羞和紧张,但女儿却能落落大方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我刮目相看。”

当时,淼臻在得知自己要上台分享发言时,丝毫没有面露难色,何萍问她:“你会紧张吗?”淼臻告诉妈妈,自己在学校受到过很多类似的锻炼,让妈妈相信她,何萍便没有过多干预。在淼臻看来,妈妈的不干预是一种信任,自己站在台上也没有了心理包袱。

在林淼臻的成长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困难和压力,当她自己无法消化时,她会选择同父母交流,从父母那里汲取力量。

淼臻讲述自己上小学五年级时的一段经历。有一段时间,她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都非常不好。“可能我当时正处在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淼臻说。父母很快注意到了她的“异常”,他们选择坐下来,陪她好好聊天。“我爸妈看出来那段时间我状态不对,但他们完全没有指责我,而是比以往更频繁地和我像朋友一样闲聊,谈天说地,了解我的心理动态。”淼臻说。

有时在闲谈的过程中,淼臻和父母也会有观点碰撞,这个时候,父母会选择倾听和接受女儿与他们不一样的观点,尝试站在青少年的立场去替她思考问题。尊重和信任是林淼臻父母教育孩子时最重要的原则。

“那段时间,我遇到烦心事都会和父母聊天,最后不仅调整了自己的状态,爸爸妈妈,甚至姥姥也在那段时间里更能理解我的想法,更注意对待我的态度以及调整了与我的相处方式。能在这样一个家庭成长,我觉得很幸运。”林淼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