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18期(总第3783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读懂 孩子的心
■张园园
《教育导报》2023年第18期(总第3783期) 导报二版

时常听家长诉苦:现在的孩子太难应付了,啥都满足他,尽量给他想要的,但他还是不知足。实在受不了了,骂他一顿,自己心里也不舒服。

最近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一书,其中详细分析了孩子情绪和性格的方方面面,引领读者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发掘孩子的情绪和性格密码,给我们这些为孩子的负面心理、叛逆行为而烦恼的父母、老师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其实,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孩子无知,是因为缺乏教育或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理。孩子的习惯养成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习惯;另一种则是孩子通过有意识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的新习惯。无意识的习惯是在孩子的学龄前期,在他们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阶段,家长有效开发孩子的智力,通过引导孩子对感性、形象问题的观察和思考,锻炼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下一阶段新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孩子就不至于偏离轨道。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家长的教育和陪伴至关重要。

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5岁前,她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愉快地度过了这段美好的时光,直到弟弟出生。当她是家里的唯一时,她周围的每一个人都乐于满足她的要求,她很高兴。可弟弟出生后,她经常各种找茬,一个人哭、摔东西,嘴里不停地念叨,想引起家人的注意。父母与她沟通后,明白了她的想法。原来,女孩以为父母把爱都给了弟弟,不爱她了,便用自己的方式吸引家人的目光,寻求关注。父母读懂了孩子的心思,拿出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她,陪她玩,让她加入到照顾弟弟中,对她和弟弟玩耍、照看弟弟的行为及时肯定和表扬。这样既解决了女孩的心理问题,还让她学会了照顾别人,培养了她的责任感。从孩子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孩子出现令人不快的表现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行为开始的时间,还要注意它产生的原因。

到了学龄期,我们常常按照惯有的模式给孩子塑造一个统一的人格标准和行为表现标准,孩子被这个标准划分为“好孩子”或者“坏孩子”。比如,孩子出现厌学的情况,家长常常是摇头叹息,对孩子失去教育的信心。其实,孩子厌学的迹象是很容易发现的,比如早上不想起床,吃饭磨磨蹭蹭,作业不按时完成等等,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时发现,不要给孩子打上“问题孩子”的标签,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改变。

还有一些在家中比较受关注和重视的孩子,进入学校后,这种关注和重视减少,孩子的不适感会带来内心的自卑。他们希望在学校也能获得如同家庭般的关爱,于是通过各种“恶作剧、调皮捣蛋”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个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判断孩子的行为动机,对症下药。这个过程也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有待雕琢和雕饰的璞玉,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善于捕捉孩子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的闪光点,于平凡细微处洞察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加以强化,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

然然是个非常自卑的孩子,上课很少举手。有一次,老师让她起来复述故事,她怯怯地站起来,完整地复述了一遍。老师给予她适时地肯定,同学们也为她鼓掌。从那以后,她举手的次数多了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学习成绩有了极大地提高。可见,家长和老师要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搭设让孩子体验成功的“舞台”。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家庭氛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但要让他们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照顾好他们的心理,尤其是要注意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精神心理发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家庭则是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接触最密切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很大。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良好的道德品质,充满爱的安定环境和丰富充实的生活才能让儿童拥有健康的心理。而按照心理治疗的程序和步骤,让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强化他们的社会情感,重建他们的社会目标,鼓励他们的斗志,努力改变自身,并一步步将孩子的生活引向正轨,孩子自然会自信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