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23期(总第378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录播直播名校担当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教育导报》2023年第23期(总第3788期) 导报四版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于1997年依托百年名校成都七中改制建校。现有教职工507人,其中女教职工有359人。经过不懈努力,学校办学赢得了高度的社会赞誉,成为成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办学25年,七中育才教师牢记使命,砥砺前行,高高擎起“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大旗,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逐梦远行,以高质量的教育,助推学校走向高品质。

学校秉承“多元建构、自主选择”的课程理念,经过20多年的不断创新和丰富,建构起具有育才特色的“三类六模百门课程”。集团3个校区的学科基础课程均以大概念为主线,进行单元整合设计。

在“双减”背景下,集团各校区将课后服务课程纳入“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创设了自主发展课程、分层分类课程、选课走班课程、劳动服务课程、多彩梦想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等,形成了“课后服务一生一课表”的课程特色。这些课程从不同维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劳动实践、综合拓展的需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学生充分的全面发展,需要展开更有内涵和更有品质的课堂学习。七中育才聚焦“深度学习”进行课堂教学变革系列研究,迄今已经走过十个年头。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学情的深度分析,到深度学习基本框架的搭建,从高质量核心问题的设计,到基于学科大概念的深度整合,从“三类六模”课程体系的建构,到“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学校一直秉持着“走向深度整合的深度学习”教学改革理念,对深度学习若干基本认识进行校本化诠释、综合性理解和创造性运用。在“双减”背景下,在课程重构、课堂深度、作业优化、家校协同方面做加法,以高质量的教育助推校区高品质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校该如何帮助学生体悟生命之德性,成就乐天知命达观的人文生命精神?七中育才秉承“重德育才、面向未来、最优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数年探索、几度实践,构建起“底色+亮色”的双色德育课程体系。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升化道德情感,在实践参与中涵养劳动品性,在社会服务中收获学习成长,在深切体验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融合中体验、参与、发展,最终获得五育的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育才学子的健康发展着匀了“底色”,增添了“亮色”,促进了学生多元发展。

艺体教育方面,七中育才学校紧紧响应时代要求,积极回应学校育人目标,通过构建以整合为主要形态的艺体模块课程,持续开展艺体课堂实践研究,着力涵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最终积淀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通过构建以整合为主要形态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度的艺体课堂实践研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美育教育有机融合,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育才特色的“艺体模块课程”。学校的艺术课程将国家教材的课本内容进行深度整合,又通过模块课的实施,将学段进行深度整合,形成了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好课”。

体育教育建构起了“学”“练”“赛”“评”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体育健康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基本体育运动技能,个性化的培养学生专项体育运动特长。

学校还通过发展丰富的艺术社团,开展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学生的个性成长,素养积淀搭建平台。学校舞蹈队、排球社、篮球社、管乐团、合唱团等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屡创佳绩。

在提升自身办学内涵、办学品质的同时,七中育才学校也在主动思考作为一所名校应有的社会担当。2005年,七中育才网校应运而生,发展到今天,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已通过网校覆盖11省1市3区共330所学校、9000余名教师、110000多名学生。

2020年,新冠感染疫情突如其来,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关于“停课不停学”的指示精神,七中育才“四川云教”直播课程在水井坊校区全面开通,3个年级的所有课程面向省内近100所学校免费开放。学校作为省教育厅指定的初中录播课程学校,先后9名教师(其中女教师有8名)参与录制课程200余节,覆盖全省,惠及800多万初中学生。

七中育才学校实现了与网校录播远端学校、“四川云教”直播远端学校全学科、多维度的资源共享、学科共建。无论是育才网校录播,还是“四川云教”直播,小而言之,是让大山里的孩子、乡村的孩子也能同城里的孩子一样听更多优秀教师的课、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大而言之,就是在努力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扶贫必扶智”。

七中育才教师期待,通过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办好更多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更多孩子的生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