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81期(总第3846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实践
——对话平武县委书记姜坤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 鲁磊 刘思 宋良友
《教育导报》2023年第81期(总第3846期) 导报二版

平武是涪江源头,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这里生态极佳、人文璀璨、资源丰富。与此同时,平武也是一个典型的盆周山区县,教育发展总体上仍存在城乡不均衡、质量不高等问题。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补齐发展短板,深化教育改革,破解教育难题。平武县为此做了哪些努力?对于未来又有什么样的举措和规划呢?带着这些问题,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特别报道组对中共平武县委书记姜坤进行了深度访谈,探讨山区县域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

记者:据我所知,平武既是一个幅员辽阔、山川秀美、自然资源丰富的生态大县,又是一座民俗和历史文化浓郁、生态宜居的小城。姜书记,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吗?

        姜坤:平武古称“龙州”,拥有2200多年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平武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是“生态极佳”。平武是涪江源头,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幅员面积5974平方公里,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就有3131平方公里,有野生大熊猫335只,是全国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绝对面积最大、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县,所以,我们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的美誉。此外,我们还有扭角羚、金丝猴等大熊猫“伞护”野生动物1900多种,珙桐、红豆杉等野生植物4100多种,全县森林覆盖率近80%,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63天以上,是吸氧洗肺的好去处。第二句话是“人文璀璨”。平武是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县17 .4万人口中有少数民族5 .2万人,有藏羌回等2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全省白马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这些民族几千年来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文化相互影响又各自传承,所以说,平武是一个民族文化丰富且包容性非常强的地方。平武是冷兵器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是剑门蜀道的起源地,是阴平古道的重要枢纽,江油关、三国文化等历史人文古朴浓郁。同时,我们还有明代保存最完整的全楠木古建筑群深山故宫“报恩寺”。平武是革命老区,平南县苏维埃政权还是当时绵阳唯一的党的县级领导机构,红四方面军在这个地方传播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第三句话是“资源丰富”。我们除了有锰、铅、锌、金等39种金属矿产,水能蕴藏量达157万千瓦之外,还有全国第一个大熊猫栖息保护地王朗,在这里你可以在原始的森林中自由漫步。并且,我们还有海拔5500米、常年积雪的雪山雪宝顶,在这里你可以观赏云海日出、高山杜鹃、亚洲最大的冰瀑群等神奇自然风光;还有清漪江、老河沟等全国深呼吸休闲康养胜地,在这里你可以放松身心、消夏避暑,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平武红鸡、天麻、核桃、茶叶等最生态的舌尖美味。总之,平武是一个让你流连忘返、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履行党政教育职责

助推教育优质发展

记者:姜书记,请您介绍一下平武县在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推进教育优质发展上秉承了怎样的理念?

姜坤:教育工作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此,我们始终秉持“三个理念”。

一是舍得投入是关键。对于教育无论怎么投入都不算多,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我们全力保障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努力实现“小财政”办“大教育”,去年,全县的财政教育支出就占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的13 .7%。

二是优质均衡是核心。目前,县域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已经全面实现,我们当前正以优质均衡为政策导向,致力于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着力追求教育全过程的公平,尤其是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三是真心关怀是保障。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我们一直坚持并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全力确保公民受教育权,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记者:我们知道,平武是2008年“5·12”大地震的极重灾县,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刚才书记提到了平武在着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质量不高的问题,能否请您再详细介绍一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们又采取了怎样的举措,解决山区孩子“好上学”和“上好学”的问题?

姜坤:灾后重建让平武教育的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房子建好了并不等于质量就起来了,当前,我们的教育发展总体上还是存在城乡不均衡、质量不高等问题。比如,由于我们的老百姓居住分散,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县城挤、乡村空的资源需求矛盾比较突出。再比如,从家庭的重视程度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不再是简单的“就近就便”,为了读好书甚至“舍近求远”,造成一定时期优质师生大量外流或向县城单向集中的现象,县域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局部浪费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给教育现代化治理提出极大挑战。

对此,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破解了上述问题。一方面,促进教学资源集中集约,我们深入走访调研,根据高山、高半山、河谷平坝、民族地区等不同区域实际,科学有序开展校点布局调整,做到宜留则留、宜调则调、宜改则改,重塑县域教育空间结构,先后整合23所农村小微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努力在教育质量与公平之间找结合点、平衡点,我们在县城和重点场镇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6所,建设寄宿制学校23所,加强农村教师周转房等“双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多元供给,有效缓解学生“上学难”和家长陪读压力。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校点布局与人口流向、教育资源与就学需求相对匹配,教育教学正从分散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增大,城乡学校呈现出新的面貌。

抓牢关键领域和环节

补齐教育发展的短板

记者: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平武又做了哪些努力?

姜坤: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资源,优秀的师资才支撑得起优质的教育。对此,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深挖内在潜力。在教师的培养上,进修培训是主攻方向,我们出台了教师管理办法,每年都设置了200万元“励志奖教金”,通过为“名师工作室”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开展“教师技能大比拼”等系列措施,推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二是强化师资引育。我们按照市委“人才十条”,出台人才招引专项政策,在编制和人才引进方面向教育事业“开绿灯”,仅2022年就直接招聘中小学校教师31名,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5名,突破了“招才难”的问题。同时,为了留住优质师资力量,我们先后建设教师人才公寓、教师周转房,全面落实乡村教师补贴,加大年轻教师培养和选用力度,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三是加强互帮互带。我们与省内中小学名校、省内外高校以及东西部协作的浙江省衢江区强化合作,建立教学教研实践基地,“双向送派”优质教师84名,通过跟岗实训、举办区域协作班等举措,让外地名校名师助阵平武教育,让山区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通过互帮互带,平武师资力量有效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平武就读。

记者:围绕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平武作为全省88个脱贫县之一,在“教育有保障”,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更新家长教育理念等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

姜坤:在“教育有保障”方面,我们主要还是在“兜底”“帮扶”“搭台”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兜底”。通过建立了完善的帮扶体系,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等各类资助政策,自筹750万元建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近三年发放资金救助3475万元,帮助3万余名农村困难留守儿童就学。

二是“帮扶”。平武作为典型的山区县,人口外流严重,留守儿童、特殊儿童较多。对此,我们真正把帮扶措施落到实处,让在职大学生、机关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帮扶格局,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困难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搭台”。我们全力构建家校共育平台,一方面,让老师走进学生家里,通过常态化“家访”,促进双方零距离沟通,增强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感受学校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家庭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推进家校协同育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不断推进育人方式变革

记者:可以看出,平武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减”政策、改进育人方式上有着许多创新,具体还有哪些举措呢?请姜书记为我们介绍一下。

姜坤: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千校一面,而要千姿百态、千帆竞发。我们立足实际,强化特色教育资源供给,真正做到“三个全过程融入”。

一是把生态文明教育与义务教育全过程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平武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大自然是我们育人的绝佳课堂。我们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丰富的生态资源,建立了3个自然教育研学基地,编制本土自然教育读物,创设“双师资”“双课程”自然教育模式,把孩子们的课堂搬到田野上、山林里,从小培育劳动精神、劳动能力,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自然、热爱家乡。

二是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义务教育全过程融入。刚才,我讲到我们的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我们把红色文化、民族团结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优秀学生艺术团”,让孩子们从小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树立爱乡之情、报国之志。

三是把安全教育与义务教育全过程融入。平武地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是地震、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对此,我们把生命安全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坚持从娃娃抓起,完善生命安全课程体系,常态化开展防震、防汛、防溺水等山区极具针对性的安全常识教育。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全面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记者:您对未来平武教育的发展还有哪些思考呢?

姜坤:对于平武教育的发展,我们还是要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战略目标,立足县域实际,以发展优质均衡教育为目标,力争让每一所学校都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主要考虑是抓好“五度教育”。

一是办好“有高度的教育”。全面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办好“有力度的教育”。将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不断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抓好促进公平、提升质量两件大事,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三是办好“有深度的教育”。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学校建设、教师编制、职称评审、绩效工资、评价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激发山区教育新活力。

四是办好“有温度的教育”。坚持“抓教育就是抓民生,抓教育就是抓发展”不动摇,回应好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位老师、幸福每一个孩子、服务每一个家庭。

五是办好“有亮度的教育”。着力推动育人理念和方式转变,发挥资源优势,继续把自然生态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安全教育等融入基础教育大格局,从“学有所育”迈向“学有优育”,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可选的教育“菜单”,打造山区教育“名牌”。

 

记者述评

西部山区县域教育绿色发展的样本

教育之于家庭,是民生问题、关乎公平;之于国家,是人才问题、关乎发展。教育的现代化治理,就是要在保障民生、推进公平、培养选拔人才间找到平衡点。

任何教育发展的“小问题”,在平武都存在“放大效应”。平武有典型西部县域特征,例如资源丰富、基础条件差、人口总体量不大、地广人稀、人口净流出等。相较之下,平武县域内的乡村“更空”、城镇“更挤”,优质资源的不足与局部资源浪费的问题叠加,给教育现代化治理带来极大挑战。平武教育又有其突出个性特征,处于经济、教育强市中,周边县区的资源“虹吸”,让师资、生源的流动加速。推动县域教育崛起,任重而道远。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平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坚持小财政办大教育,勒紧裤腰带保障教育投入,着力解决教育民生问题。我们了解到,一方面,平武县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当下山区群众教育获得感不足的问题,为深度推进教育改革赢得时间、争取支持;另一方面,苦练内功,从影响育人质量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入手,着力破解“硬骨头”问题。比如,科学妥善做好“空小散弱”学校的撤并,盘活教育资源存量,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按照资源优化配置规律建设和布局校点;再比如,释放政策红利、提高保障力度,通过引育留用建强教师队伍,推进按照教育规律搞好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平武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依托和发掘县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推进自然生态教育,着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不断落实五育并举。比如,以自然生态教育强县建设为牵引,聚焦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把课堂搬出教室、搬出校园,搬到森林草地、搬到田间地头,给青少年学生搭建人生出彩的舞台,提供人人皆可成才的机会,实现了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相融、同频共振。应当说,平武在新时代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典型的样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