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89期(总第385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校共成长,为孩子打造爱的港湾
■赵玉林
《教育导报》2023年第89期(总第3854期) 导报三版

时光飞逝,儿子第一天踏入小学校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转眼间就已经升入三年级了。对,就是那个鼎鼎有名,据说要开始真正拉开学习差距、两极分化明显的三年级。作为家长,心里没有惶恐是假的,毕竟是第一次做父母,还赶上了“双减”政策大刀阔斧地调整落地。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聪明的脑、温暖的心”,学习也要跟上,是我们在忙于工作的同时,面临的最重要的难题。

回首孩子进入小学的三年,我们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家校共育,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力量。

父母要有成长型学习思维

孩子的行为、性格、情绪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播下了怎样的种子。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也强调了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性。作为父母,我们要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修炼的身份,在孩子的教育尤其是一些行为的培养、纠正上,要跳出下意识的、本能的反应,做到有意识地反思、自省,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与方式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要有意识地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调整家庭教养重点,更好地契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成长需求。

以我家为例,在儿子幼儿时期,我们比较注重对孩子生活的照顾和安全感的培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的重点放在让他适应小学生活,喜爱自己的学校、老师和班级,更好地融入集体,逐步养成学习的习惯。进入小学三年级,孩子的自主独立意识在逐渐增强,我们会更加注重在适当引导的同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让他自己对每天的学习准备、复习、放学后的时间规划等做总体把控,并尊重他的安排。

刚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由于儿子没有上延时课,需要在家独立完成作业。升入三年级,孩子要面对作业的挑战了,他明显有些不适应,做作业需要花些时间,吃饭还是跟以往一样拖拉,以致睡觉有时会拖到晚上十点半左右,造成的结果就是早上起不来床,甚至迟到了一两次。我们忍住了每天唠叨责备的话语,放手让他体验自己规划时间带来的结果。在他迟到难过时,我们会安慰他;在他每一次有效率地提升节约了时间时,我们会肯定他;在他遇到困难时,我们和他一起分析想办法。比如,觉得作业难,是不是因为上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听老师讲课。更多的是给他鼓励,相信他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很快,我们便看到儿子放学后的作业效率、吃饭效率、练琴效率都有了明显进步,每天都能在计划的晚上九点半上床睡觉,早上更是自己调好了闹钟,迅速起床,甚至还会来叫我们起床,低年级时的赖床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持续两年多的时间管理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我们惊喜不已。也许这就是尊重孩子成长需求,适时勇敢放手,相信孩子的力量吧!

巧借学校资源,让家庭教育落地

现代社会压力大,父母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工作之外的学习时间其实并不充裕。现在很多学校对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辅导、支持和帮助,借力学校资源,能让家庭教育更好地落地。

儿子就读的学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班级“葡萄树学堂”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家庭教育方方面面的资源与支持。每个学期两次的家长会,老师会很详尽地对现阶段和下一阶段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心理发展、行为能力与学习方向进行分析、讲解,并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每个周末,班主任都会在班级 QQ群的“葡萄树家长课堂”,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教家长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比如“十句餐桌对话”“引导孩子创造力思维的三句问话”等,实操性非常强;不定期还会有家长示范,邀请班级家长分享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比如“我家是怎么开家庭会议的”;班主任还会定期分享儿童教育中值得阅读的经典书目,比如《自驱型成长》就是一本经典之作,这是在年初的寒假家长会上推荐的,我正好利用春节假期读完了此书,受益匪浅。

平时,遇到儿子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也会和老师及时沟通。老师其实更有经验,能够给第一次遇到这些问题的家长提供很好的建议。所以,真正把学校和老师提供的资源用上、用好,就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在我们家,每次家长会我都会认真做笔记,对照老师们关于学习的建议逐条落实,我还把老师每周分享的家长课堂小笔记记在了手机备忘录里,接儿子放学回家的路上打开看看,学着将这些问话用起来。家庭教育就这样开始有意识地撒下了种子。

家庭教育并非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

进入三年级,孩子的学业难度逐渐加大,离“小升初”越来越近,似乎中考、高考的激烈竞争压力已隐隐开始显露出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父母很容易陷入“成绩决定论”中,可能会因为孩子的一次考试成绩而焦虑不安,进入“鸡娃”的赛道中,不自觉地把这样的压力传递给孩子。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也是国家施行“双减”政策,避免“填鸭式教育”“揠苗助长”的原因所在。

作为父母,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成绩决定不了未来能否考上好的大学,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担心,小学阶段学习习惯没有养好,势必会影响未来的学习生活。如何正确看待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着力在习惯培养而避免陷入“成绩决定论”,缓解教育焦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回答此题,除了需要家长的智慧,更需要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接纳包容孩子,为孩子打造爱的港湾。

当然,无条件的爱不是指溺爱,也不是指无原则的爱,更不是“孩子听话,我才爱你”,或是“孩子成绩好,我才爱你”,而是要给孩子温柔坚定的爱。

还记得儿子升入小学后,班里第一次口算比赛,我一直引以为傲的儿子竟然没有进入班级前40%,这一度让我觉得难以接受,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很大压力。而随着孩子升入三年级,我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自己的孩子更不是天才,不论是比赛没有取得好成绩,抑或是考试没有考好,家长需要做的是接纳它,以平常心看待,而非过度焦虑。只有父母平心静气,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支持。这个时候,他感受到的不是责备,更多的是就事论事,帮他分析原因,是对哪一部分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好,还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有效方法。

当父母率先做出这样的转变后,孩子自然能感受到爱在家庭里的流淌,他也能够学着更加冷静、平和地看待学习,而不是带着对父母权威的恐惧进行填鸭式学习。当父母在家里打造了爱的港湾,孩子才能在遇到风浪与挫折时,稳住他的小船,重新启航,在老师的指导与家长的支持下,体会学习过程中由自身努力获得进步带来的快乐。这也是“自驱型成长”教育中提到的核心,给孩子机会,让他体会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积累自主控制的良好体验。

儿子现在每天坚持口算练习,渐渐地能够拿到班级二等奖了,他很开心,体验到了努力带来进步的快乐。每天10分钟语文复习,他主动让家长帮他念字听写,并复习听写错误的词语。儿子在一步步积累、进步着,虽然走得慢,但不着急,我们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

教育的力量蕴藏在每一天和孩子的对话、每一次和孩子的互动中,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学习并付诸行动,日积月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爱的滋养流淌在学校与家庭的配合中,最终化为养分,助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