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103期(总第386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用“科幻热” 点燃“科学梦”
■本报记者 张玥
《教育导报》2023年第103期(总第3868期) 导报三版

年初,《流浪地球2》《三体》等优秀科幻影视作品的热映,掀起了一阵“全民科幻热潮”。近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行,更是点燃了家长和孩子们对科幻的热情,荧幕上下、课堂内外,人工智能、科学实验等都被玩出了不少新花样。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说:“科幻文学的创作,是在科学基础上开展想象,展望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如何借力“科幻热”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为孩子们埋下一颗颗充满科学幻想的种子?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副会长、成都市对外科技交流协会副会长许波,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电子科技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赵轲,成都市特级教师、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吴臻华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科幻作品:开启想象力的钥匙

博物馆身临其境感受科学魅力

为什么孩子喜欢看科幻作品?答案可能很多——体验震撼的视觉效果、跟着科幻电影和书籍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感受未来世界的奇幻等。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优质科幻作品对孩子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

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副会长、成都市对外科技交流协会副会长许波认为,优质科幻作品可以让人在富有逻辑和想象力的世界中得到启发,提升思维能力、人文修养,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因此,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当下的“科幻热”,培养孩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理想。

“有一部1968年上映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片中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展示了类似现在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全息投影等技术,而现在,这些技术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许波说,科幻作品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对未来世界展开想象,让更多的想象成为现实。

那么,如何通过阅读和观看科幻作品打开孩子的想象力?许波认为,家长要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做起,再结合孩子的年龄,为其挑选合适的科幻读物、影视作品。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科幻作品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可以为其选择图片较多的读物;等孩子能识字时,再让他们接触科幻小说、科幻杂志一类的刊物,从文字中去感受科幻作品所搭建的幻想世界。”许波说。

许波还建议家长,当孩子在观看、阅读科幻作品时,要多鼓励他们思考和发问。“孩子的想象力在科幻作品中得到启发,因此会经常提问,家长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避免以成人的视角审视孩子的问题。”

博物馆:身临其境感受科学魅力

当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被科幻作品唤起后,想要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博物馆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作为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无论是自然科学类还是人文科学类的博物馆,都可以让孩子在丰富的馆藏和各类特色科技互动体验中开拓视野,直观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

“博物馆的展览方式最符合人类探索自然的过程,因此,正处于认识世界初期的青少年多去博物馆实地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对科学的整体认识。”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电子科技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赵轲说。

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某一领域科学知识的兴趣,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去该主题的博物馆参观,这样更利于孩子形成对特定知识领域整体发展脉络的认识。

赵轲以电子科技博物馆举例,该展馆的基本陈列为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史,观展者不仅能了解到不同展品的具体内容,还能从横向和纵向维度直观感受到民族工业壮阔的发展历程。“我们博物馆展示了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历程,孩子们不仅能在观展过程中了解到电子科技领域相关知识,还能体会到民族工业的飞速发展,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赵轲介绍道。

此外,博物馆内的各类实践体验活动,也能让孩子在动手中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发生”的过程。例如,在电子科技博物馆中,就有为儿童“定制”的摩尔斯电码小课堂。

课堂上,孩子们会在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观看有关摩尔斯电码的影片,老师还会为孩子们讲解摩尔斯电码的发展历史、原理以及具体应用。

在了解基本原理后,博物馆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摩尔斯电码科学实验。孩子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使用模拟电报收发装置,进行收发报探索。“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摩尔斯电码的编码与译码。不少孩子很快就能活学活用,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摩尔斯电码发给爸爸妈妈,用这样特殊的方式传递对父母的爱。”电子科技博物馆工作人员王念慈说。

科学教育:在生活中“玩转科学”

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开展好科学教育也是重要一环。

成都市特级教师、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吴臻华认为,家庭中的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是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好奇心的途径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二是带领孩子亲自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吴臻华说,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在提问的过程中感受认知发展和探索的乐趣;另一方面还能让孩子丰富想象,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强化逻辑思维能力。

孩子不喜欢主动提问怎么办?针对这种情况,吴臻华建议家长,在平时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主动向孩子提问。例如“天为什么是蓝色的?”“鸟为什么可以飞?”“为什么木板可以浮在水面上,但石头不行?”……当然,家长不能仅仅把问题抛给孩子,还应该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共同探索,和孩子一起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

带领孩子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也是激发孩子科学兴趣的重要途径。“很多家长认为,科学探索活动需要借助“高大上”的仪器,事实上,科学探索活动就在我们身边。”吴臻华说。

吴臻华的学生就曾在买南瓜的过程中展开过一次成功的“科学探索活动”。这名学生买了南瓜后,在回家的路上不慎将南瓜摔落,致使南瓜的表皮上裂开了一道口子。一周后,她发现南瓜的表皮完好如初,那道裂开的口子竟然“愈合”了。南瓜的自我修复能力激发了她的探究兴趣,她就此展开了一次探索之旅。

“生活中像这样有趣的现象还有很多,家长可以利用这些生活中的有趣细节,为孩子设计一些小实验。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粒都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吴臻华说。

吴臻华还建议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然科学兴趣的同时,还可以融入人文社科知识。“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述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进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联通,帮助孩子实现知识的内化和素养的提升。”吴臻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