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107期(总第387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硕博一体化”育中药学创新人才
■本报记者 张玥 倪秀
《教育导报》2023年第107期(总第3872期) 导报二版

 

“传承好成中医精神血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今年9月,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余曙光勉励学生,做有智识、有智勇、有智慧的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之人。

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流中药学人才的培养,而如何传承与创新,更是中药学人才培养的关键。

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创性地提出“‘一中心三层次七阶段’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以“院校-师承”教育为突破口,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开展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实践,回应新时代中医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中药学人才为何需要长学制——

解决从业经验和科研知识储备不足问题

“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学制如果太短,容易出现‘学医不懂药,学药不懂医’的情况。”谈起中药学人才的培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直指学制太短带来的弊端。他介绍,中药学最具特色的“长学制”教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当时的太医署不仅制定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习课程、学习任务,而且还建立了考试录用制度,学制最长可达7年。

然而,为了将中药学教育教学快速进行现代化改革,此前国内多数中医药院校将医学临床同药学分离,学制也同其他专业相似,分为本科、硕士、博士三阶段分层培养。这样的培养方式虽然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但是当它完全应用到中药学教育时,却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中医重实践,西医重实验。”彭成说,中药学一方面注重临床和实践经验,传统中医看病救人的过程是先诊断、再开药,这一问诊流程通常是由同一个人进行的。因此,中药学的教学若将中医临床和中药学分离,就会出现“无方可开”或“有方乱开”的情况。

另一方面,过去中药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采用标准的本硕博分阶段培养模式,这样虽然能够将学生快速送入就业市场,但却使得不少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感到力不从心:在从业层面经验不足,在科研层面知识储备量又不够。

因此,彭成认为,中药学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的学科,想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就势必需要因地制宜地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而不能仅仅照搬标准现代高等教育的模式。

基于这样的思考,创立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中药学人才培养理念便应运而生。2006年以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提出了“系统中药学”理论,确立了“医药结合,系统中药,明理致用,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革新理念,以及“‘一中心三层次七阶段’本硕博一体化”九年制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案。

2017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启动编写创新教材《系统中药学》,推出适用于本硕博阶段的四川省中药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同年,借助中药学“双一流”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的契机,通过与学科发展有机融合,同轴共转、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推进“本硕博一体化”九年制贯通式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彭成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验。(图片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提供)

 

九年制“本硕博”培养体系如何贯通——

确立“一中心三层次七阶段”教学方案

牟仕昊是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药学(基地班)学生。入学前,在牟仕昊的想象中,中药学学生会像神农一样“尝百草”,在深山峡谷中“亲身试毒”,寻找石缝中一株株罕见的药材。

入学后,牟仕昊却发现每天除了要学习中药学专业课之外,还需学习大量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国学讲义”这类社科哲学课。同时,在本科阶段就有专业导师指导他进行特定领域研究。

“刚入学时,学习强度很大,和我想象中轻松悠闲的大学生活不太一样。但现在,我和同学一致认为,这样的学习经历让我们‘吃得很饱’,很有收获。”牟仕昊说,渐渐地,他发现这些“超纲”课程让他收获颇丰。例如,在“国学书院”里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知识,可以辅助他对药学伦理学的理解;必修的实验课和其他自然科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了他科研思维和多学科相结合的科研能力。

“九年制如何贯通?重点在‘一中心三层次七阶段’。”彭成介绍,“一中心”指的是以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三层次”是指中药学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贯通式培养。“七阶段”是将中药学人才培养的九个学年分成七个阶段。这七阶段中,第1学年为基础通识教育阶段;第2-3学年为专业素质教育阶段;第4学年为实践能力教育阶段;第5学年为集中培训科研素养阶段;第6-7学年为分散培养专业方向素养阶段;第8学年为交叉前沿创新素养阶段;第9学年为游学访学论道阶段。

简单来讲,就是将学生本硕博三个阶段拉通,在本科培养专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后,直接进入硕博阶段进行更为深入地研究,这样的教学模式缓解了此前分阶段人才培养时常出现的浅尝辄止的问题。“本硕博一体化”九年制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着眼于培养全面全能、符合市场和科研需要的中药学专门人才。

 

“师承教育”如何助力中药学人才培养——

端正科研态度,树立“苍生大医”信念

中医药人才培养,师承教育必不可少。“师承教育”,俗称“师带徒”。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硕博一体化”九年制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师承教育”就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每位学生从本科开始跟着固定导师从事学习和科研,在导师的引导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能在硕博阶段深入地展开研究。

如果说,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中药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功”,那么其中的“师承教育”则决定着中药学人才的高度和延续性。

“‘师承教育’首先对教师团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致力于搭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交叉背景的教师团队。”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韩波介绍。

韩波本硕博均就读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药学专业,学成后,他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RNA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这一“西学中用”的科研背景使得他能够将西医药学研究中化学、生物和材料的知识与中医药研究相结合,最终促成了他目前的研究方向:中药药效物质的结构优化、分子网络机制、多维构效关系和创新药物研发。他的研究为中药学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也鼓舞、激励着“新生代”中药学学子,培养出一批批出色的青年中药学人才。

“师承教育”的效果,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检验。2017级中药学直博生文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师承教育”如何让她受益终身。

“我有两个导师,本科阶段的导师马云桐和硕博期间的导师徐世军。我的科研之路多亏了两位导师的指引。”本科时,文雯跟随马云桐一行人上到峨眉山去采集、绘制药用作物——黄连。彼时的文雯还未曾有过绘制中药材的经验,她在采集完成后迅速凭借印象绘制出黄连的大体模样,便拿给导师马云桐检查。

可导师马云桐在仔细检查过图纸后却严肃地教育起文雯来:“你绘制的黄连,根本看不出来同其他毛蓑科植物有什么区别。这说明你没有仔细观察就开始绘制,这样的科研态度是不对的。”

文雯从未被和蔼的马云桐教授如此严厉地教育过,这次之后,文雯再也不敢对科研敷衍了事。她回忆道:“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在之后的科研中,每次我稍有懈怠,都会想到马老师警示我的话语,这件事培养了我端正的科研态度。”

自2018年开始,在中医特色人才培养“李斯炽班”的基础上,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办中医学一体化“‘5+3’邓绍先班”,强化传承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多阶段多环节全过程强化跟师实践。2020年7月,又开启了传承型师资博士后培养新模式,组织新进师资博士后进入工作室跟随名家学习,提升经典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让学习者通过“早跟师”感悟中医思维,更易理解课堂讲授的中医经典和理论知识;通过“勤跟师”多临证,领悟体验中医经典的临床价值;通过“承名师”,发扬名家思想,体悟名医成长之路,树立“苍生大医”的信念和济世为民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