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除了交寒假作业,很多孩子还拿出了自己的假期实践活动成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不过重视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实打实”带着孩子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有的则是“做做样子”,为完成任务,给孩子打卡拍照;还有的“另辟蹊径”,直接帮孩子盖“实践章”或购买“实践证书”……
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发散思维、调动感官,投入到生活中,在尝试与体验中积累经验。参与实践的意义不言而喻,为什么还会频频出现“实践作业”流于形式的现象?家长、学校与社区需要探究一种怎样的合作方式来促进成长的真实发生?
社会实践困局:“证书”易得,收获难寻
“我们在举办活动时,也不希望遇到态度不端正的家庭。”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区“儿童之家”运营负责人杨梅告诉记者,“参与活动时,有的孩子只是以获得学时为目的,过程中常出现消极合作、迟到早退等情况,不仅自己毫无活动体验,对其他孩子、现场氛围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更有甚者,直接不参加活动,‘卡点’来到社区附近进行线上签到、签离。”如此应付了事,显然违背了社区开展实践活动的初衷。
家长的态度是影响孩子活动参与质量的重要变量,家长支持与重视,孩子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到实践中,否则即使学校有要求、孩子有意愿、社区有平台,家长依旧有着“一票否决权”。其实,关注外在任务的达成远没有获得内在的成长重要,企图蒙混过关,只会给孩子不良的引导,一旦养成弄虚作假的坏习惯,对孩子未来的为人处世也很不利。
不过,在“敷衍”背后,一些家长也有自己的苦衷。有家长表示,自己也曾带着孩子参与过不少活动,却没有看到这些活动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孩子的积极性也不高。有的活动在内容设计上并不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往往是到达现场后才发现并不适合孩子,与其留下来“耗时间”,不如带孩子去做些他想做的事。
“我们很支持孩子参与实践活动,但他确实挤不出时间来。”殷淑洁的孩子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尽管目前课业压力不算大,但殷淑洁还是希望孩子能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地多学一些。“学国学、练书法、上英语外教课,加上每天的阅读时间和器乐练习,孩子的时间安排比较紧,如果周末拿出半天时间去参加活动,这些必须要做的事就无法完成了。”
而在成都高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指导老师、芳草小学教导处主任林文红看来,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并不对立,综合能力强的孩子,往往也有优异的学业表现。让孩子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锻炼沟通交往、统筹谋划的能力,既是对书本知识的检验,也是对创造力的开发,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参与式”社区治理:把主动权交给儿童
“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益处,以家庭为单位的相互推荐,也对其他家庭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22年,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区党委书记张晓静决定以一种更具开放性、更能体现儿童视角的方式,为辖区内的孩子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张晓静介绍:“借打造‘儿童友好社区’的契机,我们希望把‘社区怎样建设’的发言权交给孩子,由他们自主成立‘儿童议事会’,结合自己的需求提出议题,参与社区管理。我们则负责收集与回应他们的诉求,与孩子们共同商讨可能的实现路径,直至方案真正落地。”
“儿童议事会”成立以来,孩子们结合想法进行调研,形成提案并投票表决,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愿望”变成现实。他们在社区打造了“漂流图书馆”,自发地捐赠书籍以供借阅,让阅读随处发生;他们希望打造一个“属于儿童”的美术馆,在社区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在街道打造了一所“无边界美术馆”,和辖区艺术家们共同创作儿童美育作品,一度成为春节期间的“热门打卡地”;他们很喜欢各式各样的文创集市,萌生了做小摊主的想法,在社区的联系与协调下,他们争取到了“名额”,开始轮流体验“摆摊”生活。……
“社区希望以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方向,为他们提供场景化学习、体验式成长。”张晓静说,“与家庭和学校不同,社区应为孩子提供一个‘社会化’的环境,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习得现实社会的‘游戏规则’,以更具公共性的视角参与社区治理,有效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令张晓静欣慰的是,这样的机制不仅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还让他们自发地把社区当作“共同的家”来爱护,哪里的环境可以美化、哪处的设施需要修缮,他们都会认真地找到张晓静“汇报”,希望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活动社团化”也是提高活动质量的有效举措。杨梅介绍:“两年来,由最初零散的活动发起,到现在的社团型自组织形式,孩子与家长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都有了很大提升。”前些天,社区“自然科普社团”的孩子们与家长一起在“院朵·社区花园”进行了春天的播种。打造一个“亲子农场”是孩子们很早以前的提案之一,经历了选址改址、与商家协商用地、搬运土壤和冬季的收获,孩子们对首次春种期待万分。他们和专业老师一起辨五谷、识节气、认农具,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翻土、施肥,为打造街道旁的“可食风景”充分蓄力。
校家社有效联动:“深度学习”促进成长
“我们到玉林西路了!我们去逛市集吧!一起走吧!”随着3位“小博主”的依次出镜, Vlog《烟火集市》开始了。他们介绍了市集的概况,采访摊主丝毫不怯场,声音虽稚嫩,言语中却是犀利的“灵魂发问”:“您这个面还是挺贵的。”“您在这摆摊赚得到钱吗?”“生意怎么样?”……“小博主”们礼貌又专业地掌控着问答节奏,把短片拍得格外生动。
不过,孩子们并非真的在做“博主”为市集引流,而是以 Vlog的形式,完成实践作业。
这是一份很有趣的作业清单。以孩子们成长生活的玉林片区为“研究对象”,以“烟火玉林”为主题,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维度,进行组队研究。交作业的方式也并非书面,而是以视频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并不做格式上的固定要求。
今年上六年级的肖衍泰和小伙伴们选择了“特色市集”主题,全程由他和同学自导自演自制,完成作业的同时,他也将 Vlog发布在自己的视频号上,做展示与纪念。
孩子表现出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妈妈朱玲很是欣慰,她认为,这与孩子经常参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从书本上的综合性探究课题开始,老师会让他们就某一个主题,找自己感兴趣的子题去研究,自己提问、自己解决,最后形成一个调查报告。”朱玲回忆道,那是孩子学着收集材料、自主探究的开始。
“信息时代背景下培养孩子,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林文红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孩子的是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做任何事,多途径解决问题的思维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老师,林文红很看重实践课程进行过程中其他教育主体的参与与助力,她认为将寒假作业与社区实践活动结合,保证了活动参与度;注重反馈与过程性评价,让家长看得到孩子的实践成果,打消他们的担心和质疑。
“孩子很乐于去完成这些开放性的任务,从接触概念到拆分维度,再到确立自己能够完成的项目,这是一种学习路径的改变,找到方法,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了一半。”朱玲相信,孩子有学习的能动性,会因为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好地衔接理想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