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62期(总第395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西南交通大学深挖交通强国建设中的思政元素,打造交通思政育人模式——
用交通思政“火车头”铸魂育人
■本报记者 钟兴茂
关键课程·蜀你行《教育导报》2024年第62期(总第3957期) 导报一版

“这里!必须在这里拍一张!”6月18日,西南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南交大”)机车博物园内,几名大四学生正在拍毕业照,除了在火车轨道和机车前拍摄,他们还特意前往一块印有“精神引领强国有我”字样的展板前拍照,笑得格外灿烂。

原来,这里也是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认定的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不仅珍藏着代表蒸汽时代、内燃机车时代、电力时代与磁浮时代的四座列车头,还讲述了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等交通领域科学家和杰出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向青年学子传递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只是一个缩影,在西南交大,“交通+思政”正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学校深挖校史文化和交通强国建设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接地气”的交通思政案例、故事中领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用交通思政“火车头”带领学校铸魂育人工作驶向新境界。

交通元素融入课堂

思政课更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在百团大战中,交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西南交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教师刁成林提出这个问题后,立刻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等待着老师接下来的讲述。刁成林告诉记者,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与中国近现代史同频共振,在讲述宏观历史的同时,他也会剖析当时交通的发展情况、人物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其实,肇始于1896年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西南交大,其发展同样与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同频。因此,近年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了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针对交大学子的特点,不断将校史和交通领域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除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同样融入了校史和交通思政元素。

“不同的课程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素材,同样的素材在不同的课程中也会有不同角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学勇说。比如,在讲述校友茅以升修桥、炸桥的故事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侧重分析历史缘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注重爱国精神的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则剖析没有民族独立、交通强国就是空谈的实质。

基于丰厚的校史文化和交通领域思政元素,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先后开设了“铁路与民族复兴”“中国铁路与国家现代化”“走进交大历史”等思政选修课。

“通过思政必修课、选修课的学习,我对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对我们国家从铁路‘跟跑’到高铁‘领跑’感到由衷自豪,也对上一代交大人为了三线建设而西迁四川的奉献精神感到骄傲。”产品设计专业2021级学生杨锟龙说。

从“小课堂”驶向“大社会”

实践教学悟情明理、启智润心

“高温超导磁悬浮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大家知道吗?”日前,西南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校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为300余名大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实验室青年科学家王理进行了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实验演示,并邀请学生亲手体验,深刻感受科技创新的力量。随后,思政课教师结合铁路发展历史、科学家研发历程,带领学生挖掘科技创新之“美”,领略科技创新之“力”,了解科技创新之“理”,探寻科技创新之“道”。

“思政‘小课堂’要与交通、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悟情明理、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效果。”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廖军说。学校的交通思政育人模式,不仅将交通元素融入到课堂中,还把思政课堂开设到了交通轨道、实验室、场馆中,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重走成昆铁路,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参观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与新技术的“面对面”中体会交通强国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西南交大已经形成“轨道上的思政课”“实验室里的思政课”“长征路上的思政课”“田野上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思政课程。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也会定期开展讲座、研学和主题党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此外,基地内的“精神引领强国有我”主题展,吸引了周边大中小学学生入园参观学习,从2022年开展至今,已经服务学生近60万人次。

西南交大学子还将“交通思政”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创作当中。学生根据寻访成昆铁路精神、上世纪80年代校友吴昊然放弃国外优渥环境回国支援青藏铁路建设、100年前的校友因路权被列强霸占而空有技术报国无门等事迹改编的微电影《路》《翻转》《问·道》先后在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比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一等奖和最佳创新单项奖等荣誉。

“我们会不断完善‘交通思政’教育模式,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廖军介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接下来将启动“校本资源融入思政课”项目,进一步汇总整合校史文化和交通领域的思政元素,梳理成案例集、教学指导手册等,将之融合到思政课的具体章节中,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