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66期(总第3961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暑期“研学热”,如何不止于“到此一游”?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2024年第66期(总第3961期) 导报一版

近日,话题“家长月入一万不够孩子研学游7天”登上热搜。随着暑假到来,各大旅游平台、旅行社纷纷上新研学游产品,从博物馆发现之旅、探索自然亲子活动,到海外游学项目,研学游的热度持续攀升。为何近年来研学特别“热”?“研学热”的背后又呈现出哪些问题?本期,我们聚焦争议颇多的研学游,一探究竟。

研学游热潮

多方因素催热研学市场

婉瑜爸爸是一位热爱自然、更热衷于和孩子一起参与亲子研学的家长。在女儿读幼儿园中班时,他便独自带着女儿进行了一次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海之旅。

出发前,父女俩做了详尽的行程和应急计划,还带上了画笔和画纸。沿途,他们欣赏风景、聆听故事、玩成语接龙。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共同探索美食,每晚将所见所闻以画作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孩子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婉瑜爸爸说,旅行结束后,女儿能够清晰地分享这十多天的经历,这不仅提高了她的生活技能,也达到了“游中学”的目的。

从那以后,婉瑜爸爸便经常带女儿走进大自然研学。在自发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婉瑜爸爸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家长,他们都抱着同样的目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在更多样化的学习场景中成长”。“对于研学式的学习,家长群体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专业性、科学性以及社会资源的协调等问题。”以婉瑜爸爸为代表的家长们迫切希望专业机构能提供更多的研学课程,为孩子的多元成长提供支持。

“‘双减’后,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暑假让孩子参加研学,是不少家长的第一选择。”四川师范大学劳动与实践教育研究院院长、四川省导游协会会长陈乾康说。2016年底,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后,市场上的研学产品逐年丰富,从主题公园到博物馆,从历史文化街区到旅游景区,研学游越来越受到家长的热捧。

“自从看了《敦煌奇幻旅行记》,女儿就对莫高窟产生了向往,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颗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早在今年5月,糖糖妈就为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预订了敦煌的研学游。虽然也曾纠结费用和安全问题,但看女儿兴致很高,糖糖妈便觉得,“多去了解、感受总比在家里埋头苦学好。况且,当别的孩子都在聊暑假的游玩经历,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得聊。”

政策的实施、家长和孩子的诉求催生了研学游这个巨大的市场。据2023年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统计,2019年,我国研学旅行增至480万人次;2021年,达到494万人次;2022年,突破600万人次,可见研学旅行市场的需求强劲。

研学游乱象

高价背后的“货不对板”

研学游市场扩大,催生研学旅行机构的增加,推出的产品也五花八门,随之而来的却是家长在付出高昂的研学费用后,发现“货不对板”的失望。

“家长曝千元‘清北研学游’校门都没进”“研学团违规预约139人进北大,收费150万元”“高端夏令营归来,多数孩子腹泻高烧”等新闻相继登上热搜。有媒体调查,在研学游市场出现的问题中,近9成用户表示研学费用过高、收费明细不清楚;7成用户反映“餐饮食宿安全”问题;过半用户认为研学市场存在“活动项目设计单一”“研学带队老师不够专业”等问题。

“暑假期间的研学游多以长线为主,学生不参加购物,各环节接待人员也比成人团队多,因此,旅行社运营成本较高,自然报价也较高,家长要有心理准备。”陈乾康指出,部分研学机构没有旅行社资质,只能借用其他旅行社的名义组团,其本身对旅行社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并不熟悉,团队运行往往比较随意。他建议,家长一定要让组团机构提供旅行社经营许可证书,对借用证书的研学机构大胆说“不”。

相比价格的“背刺”,研学项目被人诟病更多的是花了大价钱,实际内容与宣传不符。

有家长称自己曾带孩子参加某机构组织的海南研学团,“宣传的是研学和文旅团,但全程没有任何有关海南或三亚的地理、历史、人文等知识的讲解,带队老师只是每天通报行程,与宣传中的文化研学严重不符。”该家长表示,研学团提供的浮潜、冲浪、帆船出海等项目收费远高于同时段其他旅行社的费用。“如果这个增值部分能体现在文化输出上,我们家长是认可的,但全程没有任何文化输出,凭什么打着研学的旗号欺骗消费者?这些带队老师是否有带领未成年人进行研学的资格?”

这显然并非某一个研学机构存在的问题。在招聘网站上,许多研学机构对人员的招聘要求都是“有相关经验者优先”,但对教学资质等无明确要求。

毫无疑问,在研学旅行的各种要素中,研学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研学导师是众多职业的集合,包括课程设计师、线路设计师、课程讲解师、带队教官等。”据陈乾康介绍,所谓的“研学旅行指导师证”都是行业协会或培训企业发的,并不具有权威性。“目前研学市场上,人员素质和教学经验参差不齐,比较正规的机构会要求研学导师同时具备导游证和教师资格证。”陈乾康认为,这是判断研学机构是否靠谱的标准之一。

警惕“研学热”

避开教育焦虑背后的陷阱

其实,研学游并非新鲜事物。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的概念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形成,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徐霞客遍历名山大川,无一不是开展研学游的典范。

“关于研学,首先应明确区分学校研学实践和旅行社、研学机构组织的研学旅游。”陈乾康指出,研学实践以学为主,注重知行合一;研学旅游以游为主,注重拓宽视野。二者虽在一定程度上都包含了“学习”与“旅行”的元素,但在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依然有所区别。“这也是不少家长觉得花了大价钱,孩子并没有学到什么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研学还是游学,让孩子多出门,学会跟不同人打交道,对他们的成长都是有利的。陈乾康表示,家长的初衷可以理解,但要警惕“研学热”背后折射出来的教育焦虑。

在各种研学活动中,名校研学营尤为火爆。很多机构瞄准家长憧憬名校的心理,推出此类研学项目。实际上,有的研学宣传将名校校门照片放在首页,仔细阅读介绍才发现,所谓的清华研学只是带孩子们到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有的项目宣称请来了名校毕业生或老师授课,但并未明确授课教师的身份,是否真如宣传所说来自名校也无从考证;还有的打出宣传口号“到中科院学科学,与科学家面对面”,实际上就是去对外运营的中科院植物园逛一逛。

虽然“差评不断”,但在某研学机构的微信小程序上,报价8580元的“2024暑假北京名校研学”依然高居人气榜第一,8期行程,前7期早已售罄,只剩下8月底还有少量名额。

得益于当前社会的物质条件丰富,“80后”“90后”的年轻父母们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加上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更多研学资讯,这一届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没见过世面。

可是,重金参加研学游,真的能让孩子“脱胎换骨”吗?“行万里路的前提是读万卷书,不然走再多路也白搭。”陈乾康说,每个家庭都有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双职工家庭没有时间带孩子外出旅游;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也没有能力安排孩子研学游;每个孩子各有兴趣,各有适合的教育方式,并非都要靠花钱来丰富暑假生活。与其不假思索地加入“研学热”,还不如量体裁衣,探索适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暑假打开方式”。

专家建议

研学游如何避开各种陷阱,让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和发现的眼睛去探知世界的美好,做到真“研”真“学”?3位专家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暑期研学要做“实”

暑假可翻译为“SummerBreak”,即在夏天暂时中断在校学习,给孩子们一个休息和自由探索的时间。因此,暑期研学应是自主的、探索性的、快乐的。

暑期研学需要做“实”:“真实”,即研学活动中孩子们要尽量动手、动脑,以解决真实的问题为目的,无论是在博物馆,还是在田野、社区,孩子们能自主地探寻问题的答案并乐在其中,就是很好的研学;“扎实”,“扎实”不是说研学内容的知识密度一定要很高,而是指研学要与孩子们的生活、成长有密切的、内在的联系,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持续的积极影响;“实际”,面对五花八门的研学广告,家长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及孩子的实际需要,与孩子共同商议研学计划,不攀比、不盲从,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四川家庭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陈莉

认真考察,避免踩坑

暑期研学主要是旅行社和研学机构的市场化行为,研学线路和吃住行标准都由旅行社自行确定,体现在旅游合同中,家长基本只有选择权。只要对方没有违背协议,如漏游景点、漏上课程,或降低接待标准等,家长很难指责旅行社或研学机构“游而不学”或“光学不游”。

研学课程质量是很难界定的,每家旅行社和研学机构的课程也千差万别。因此,家长在签合同前,最好能对旅行社或研学机构的背景、既往业绩和口碑做个了解,避免踩坑;同时,要留意合同内容,明确研学线路和接待标准,对一些模糊的表述进行澄清并书面记录下来,便于以后争议的解决;如果家长发现研学行程中有严重质量问题,要请孩子尽量保存相关证据(照片或录音、录像),家长可及时向旅行社和研学机构所在地或研学目的地的文旅部门投诉。

——四川师范大学劳动与实践教育研究院院长 陈乾康

研学要在学中玩、玩中学

研学旅行是青少年接触社会、了解生活、提升能力的一项有趣又有味的校外教育活动。首先,研学旅行要兼顾两个要素——学中玩、玩中学。其次,不论是家长,还是社会机构,在组织研学旅行时一定要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年龄基础、兴趣意愿,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而不是“被安排”。最后,一定要有前置课程和总结交流。与普通旅游不同,研学旅行需要在出发前对目的地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形成基本的认识框架和探究方向,避免盲目前往。旅行结束后,应组织交流反思活动,引导孩子总结自己的所见所感,提炼经验,深化认识。若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将使研学旅行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教研员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