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07期(总第400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研活动中,别当“沉默的大多数”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吴维煊
观点 《教育导报》2024年第107期(总第4002期) 导报三版

教研活动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活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是每所学校重要的工作内容,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是每位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与培训方式。基于此,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学科教研组,都制订了详细的教研活动工作计划,并根据计划如期举行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

笔者调查显示,身边每位教师参加诸如全校性教研活动、学科组专项教研活动、校内外听评课研讨活动及校外各类教研活动,平均每周不低于5课时。由此可见,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投入并不低。虽然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较多且越来越多,但有一种现象却愈发突出:部分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不积极、不主动,不仅被动参加教研活动,更是在教研活动中当“沉默的大多数”。

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场景:在办公室中,若某位老师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教育话题,大多数教师不发表意见,部分教师常常以沉默应对;在听评课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常不愿意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而习惯于三言两语说一些肯定性的评价,最后含蓄地提一句不痛不痒的缺点或问题;在教育专项问题研讨中,少数教师不仅自己基本不发言,还对发言较多的教师表示出不屑的态度;在各种学术沙龙活动中,积极发言的是少数,大部分人只习惯于“听”,但不愿意“说”。

教研活动是教师间教育思想碰撞、教育理念交流的重要载体。主题鲜明、气氛热烈的教研活动,是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当只听不说成为教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主要样态时,那么学校教研活动生态就会变得“不可持续发展”了。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个体的成长,也会对学校的工作作风造成不好的影响。这道理人人都明白,但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当“沉默的大多数”呢?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部分学校对教研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些学校只将教研活动当成一项例行公事的工作惯例,只关注活动是否开展、教师是否参加、活动总结交没交,至于活动的内容是什么、活动的质量如何、通过活动对教师成长起到哪些促进作用这些教研活动的基本问题,学校管理层关注不够。在“唯过程”管理的导向下,各教研组只需在规定时间内将组内教师集中到一起,拍一张活动照片,填写一份活动记录表,并将图片和记录表上传到学校的管理系统,本次教研活动就完成了。由于学校管理层对教研活动出现了认识偏差,各教研组在长期的低质量教研活动中养成了浅表化研讨的不良习惯。

二是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不重视。在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只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及试卷当成自己的主要工作,没意识到教研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他们不仅没意识到教研的重要性,甚至还将参加教研活动看成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长此以往,变成为了应对学校管理被动参加活动。在活动现场,“人在心不在”“低头看手机”的情况时有出现。由于他们的注意力没放在教研主题上,也就难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能以只听不说的方式坐在活动现场。

三是部分教研活动形式单一、质量有待提高。调查显示,不少教研活动,都以上公开课、评议公开课为主要内容,基本没有其他形式的教学研讨。再加上公开课大都经过多轮磨课,有的教师认为其和常态课关系不大,便不愿意发表意见。所以,形式单一、质量有待提高的教研活动,即使教师们有参加教研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也没有能引发教师进行深入研讨的强烈动机,更难以让他们畅所欲言。

四是部分学校的教研管理方式有待改进。有的学校每举行一次教研活动,都有专门的检查人员到活动现场检查教师们的到岗情况,部分学校还要将到岗情况与学期绩效考核挂钩,引发了教师反感。将教师教研活动的出勤情况当成教研管理的重点,教师就难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的意愿,更不会在教研活动中积极发言。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内生动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讨则空。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成为“沉默的大多数”,降低了教研活动的质量,最终影响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而,提高教研活动的管理质量,以高质量的管理促进教研活动的高层次运转,是让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畅所欲言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