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2期(总第400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小小科学家,从“家庭实验室”出发
■本报记者 张文博(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教育导报》2024年第112期(总第4007期) 导报二版

科学实验是激发孩子们探索世界的钥匙,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可以成为一个充满乐趣与发现的场所。在成都市红牌楼小学,有许多以家庭为单位、以家为活动场所的“家庭实验室”,通过开展孩子们喜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助力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小实验里有大收获

11月29日,久违的阳光驱散了冬日的严寒,透过云层洒在成都市红牌楼小学的操场上。43个“和雅家庭实验室”在塑胶跑道上一字排开,每个摊位前都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看一看、瞧一瞧,这里有神奇的‘彩虹瀑布’,你们想试试吗?”看到3位同学走到摊位前,卖力宣传的二年级4班学生冯梓寒立刻热情地招呼他们参与。她一边迅速准备实验工具,一边清晰地讲解实验步骤和原理:“色素在油中不溶解,会形成一颗颗小珠子,又因为食盐的重力大于油和水的浮力,所以,食盐会带着色素一起下沉到水中,这样便形成了美丽的‘彩虹瀑布’。”

梓寒妈妈告诉记者,这是女儿第一次参加家庭实验项目展示。为此,全家还特意召开了家庭会议,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梓寒是“主理人”,负责确定实验内容;妈妈是“小助手”,负责购买原料和工具;爸爸是“记录员”,负责拍摄照片和录制视频。“在实验过程中,梓寒也曾失败过好几次,向科学老师求助后,才发现原来应该使用实验专用色素,而非食用色素。”梓寒爸爸说。

“孩子在这个活动中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包括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社交技能等。”看着忙着展示实验的女儿,梓寒妈妈欣慰地说,“通过实验,她直观地理解了科学原理,在活动过程中,她还需要向前来体验的同学介绍实验内容,也锻炼了她的表达能力。”

和冯梓寒的摊位紧挨着的,是和她来自同一班级的另外4组“家庭实验室”。统一的“白大褂”、抢眼的彩虹爆炸头、酷炫的实验护目镜、充满设计感的海报,再加上气势十足的红色条幅和憨态可掬的“企鹅班”班旗,让二年级4班的“家庭实验室”摊位格外引人注目。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创建一个简单的‘实验室’,开展以观察、制作、实验操作为主要方法的研究活动,老师再筛选优秀的家庭实验进行集体展示。”学校科学教研组组长张宏敏介绍说,科学老师会根据学生家庭平时开展实验的情况,如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等,再结合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材料是否安全等条件,筛选出优秀的家庭实验,在“科技艺术节”上进行集体展示。

科学启蒙,从“家庭”开始

“您愿意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吗?您希望他们从小就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吗?在此,我们向全体家长倡议:请您在家中给孩子创建‘家庭实验室’!”5年前,一封关于创建“家庭实验室”的倡议书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

2021级学生姚沁言发现放在阳台的小猫食盆经常成为蚂蚁的聚集地,导致小猫不愿进食。怎样才能防止蚂蚁爬入食盆中呢?她立马想到蚂蚁畏惧水、会避开有水区域的特点,于是,萌生了设计一款“宠物防蚁喂食盆”的想法。

有了初步构思后,姚沁言迅速行动起来。她找来两个大小不一的碗,将大碗套在小碗外部,并在两个碗之间注水,形成一道“护城河”,以此来阻挡蚂蚁的入侵。然而,在初次试用时,小碗晃动导致水不断溢出,把小猫和猫粮都打湿了。

姚爸爸全力支持女儿的想法,并帮忙查找相关资料。最后,在张宏敏的指导下,姚沁言在小碗外部设计了5个限位桩,并利用磁铁连接大小碗,既固定了小碗,又便于拆分清洗;她还在大碗内部设置了限高水位线,可防止注水过多而溢出。

经过无数次改进,姚沁言完成了设计图纸,姚爸爸利用3 D打印技术,将女儿的发明变为了现实。带着这款设计、制作耗时一年多的“宠物防蚁喂食盆”,姚沁言参加了第36届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并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

谈到如何激发孩子对科学的热爱,姚爸爸表示,平时自己喜欢收藏适合孩子的科普视频,并和孩子一起看。在观看有关发明创造的视频时,他还会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有更好的方案等。

为了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姚爸爸特地将杂物间收拾出来作为“家庭实验室”。如今,姚沁言已经步入初三,她的物理和化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姚爸爸看来,这和小学时期家里设置“家庭实验室”培养起来的探究精神、思考习惯密不可分。 

开垦一片播种科学梦想的“沃土”

“‘家庭实验室’的奇妙之处在于,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张宏敏认为,“家庭实验室”不仅是孩子们动手实践的地方,更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重要场所。

她建议,家长在陪同孩子进行实验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思维。如,鼓励孩子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引导孩子根据已有知识或直觉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即使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也要鼓励孩子分析原因,重新调整假设或实验方法;实验结束后,与孩子一起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鼓励孩子将实验成果分享给家人或朋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老师的引导也非常重要。张宏敏介绍道:“一方面,我们会优先选取成功率高、有趣且参与度高的实验项目,如使用孵蛋器孵化小鸡、蔬菜种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在家中易于找到的实验器材,以布置作业的方式,鼓励学生回家教家长开展实验,并记录过程。”“家庭实验室”的实验内容涵盖广泛,如三年级的动物观察,四年级的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点亮小灯泡实验,五年级的盐水分离和物体的沉与浮实验,六年级的电磁铁制作和高塔搭建等。“现在,我们已经根据多年开展‘家庭实验室’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家庭实验室’模式。”张宏敏说。

在张宏敏看来,“家庭实验室”的创建并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昂贵的投资。一张旧桌子、几个塑料杯、一些厨房调料,甚至泥土、树叶,都能成为孩子们探索科学的工具。“除了上述物品,家长还可以准备一些基础的科学实验套装,如显微镜、量杯、试管等,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更深入地探索。”张宏敏表示,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与陪伴,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赋予科学的意义,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当孩子们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无论未来面对何种挑战,他们都将以科学探索的心态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张宏敏说。

“孩子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家长和老师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知识、使用知识。”红牌楼小学校长陈红表示,开展“家庭实验室”,不但能帮助更多孩子建立起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也实现了良好的家校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