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2期(总第4007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能得到 就好”
■乔凯凯
《教育导报》2024年第112期(总第4007期) 导报二版

放学回家,儿子兴奋地告诉我,他得到了一个小奖励。他伸出手来,小心翼翼地把攥在手心里的一枚徽章捧给我看。

我正打算夸他几句,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便随口问道:“班里有几个同学得奖?”儿子还在细细把玩那枚小小的徽章,漫不经心地说:“我没留意有几个,反正不少人都得奖了呢。”我把即将说出口的夸奖咽了回去,失望地说:“哦,我还以为只有你一个人得奖呢,原来那么多人都有奖励。”

儿子把徽章放进口袋,又用手轻轻拍了拍,心满意足地说:“不管是我一个人得奖,还是全班每个人都有,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呀。只要我能得到就好了。”

“我能得到就好”,这句纯真的话语,瞬间触动了我。孩子的衡量标准简单而纯粹:我喜欢这个东西,并且通过努力最终得到了它,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吗?和别人有没有得到有什么关系呢?

然而,现实中,太多人忘记了这条简单的“快乐法则”,把喜悦、烦恼等简单的情绪变成了一道道复杂的数学题。

有时,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却不急着开心,而是先盘算一下有多少人和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得到的更好?人数越多,我们的喜悦就越少。如果人数无穷多,或者别人得到的东西特别好,我们的喜悦甚至会转变为失落和难过。哪怕那个更好的东西我们并不想要。

有时,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在短暂的沮丧之后,我们会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般,去数一数还有多少人也没有得到?人数越多,我们的失落感就会越少。如果别人的境况更糟,我们的愁苦便可能会烟消云散。

或许,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成年人,应该放下那些无谓的数字,学会像孩子那样,构建自己的情绪衡量标准,从内心深处挖掘快乐的源泉,而非依赖外界的比较来定义自己的幸福。我能得到就好,别人是否得到,都不影响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