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8期(总第401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智慧应对孩子的要求, 平衡爱与规则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2024年第118期(总第4013期) 导报三版

明明已经到了约定好的时间,孩子却要求再玩会儿;孩子都长蛀牙了,每天还吵着要吃糖果;家里来了客人,孩子非要黏着父母……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生活中上演,让很多父母头疼不已。面对孩子五花八门的要求,拒绝,怕委屈了孩子,或伤了他的自尊;满足,又怕把他惯坏了,让他养成不好的习惯。那么,如何拒绝孩子,才不会成为孩子口中的“坏爸爸”“坏妈妈”呢?

爱孩子不等于有求必应

“我从小就怕黑,晚上尤其不愿独自入睡,因此,在孩子独自睡觉的问题上,我一直妥协,结果养成了孩子现在睡觉身边一定要有人陪的习惯。”

“小时候总是假装懂事,说自己什么都不想要,现在有了女儿,她想要什么,我都给她买,从不找理由和借口拒绝。”

“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我们给他的陪伴太少了。现在条件改善了,总觉得亏欠了他很多,一有机会就想对孩子进行弥补。”

…………

为什么有些家长难以拒绝孩子的要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泸州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主任刘绍英指出,这其实是心理学中的补偿心理在作祟。比如,有的家长在童年时期家庭条件不好,或者有过被父母忽视、拒绝、惩罚的经历,这种不好的感受藏在潜意识中,等到自己为人父母后,一旦要拒绝孩子,曾经的记忆就会涌上来,本能地选择满足孩子。除了“补偿自己的童年”外,补偿心理还包括“补偿陪伴孩子时间不足”和“补偿孩子的不幸遭遇”,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不能经常陪伴孩子,所以对孩子有求必应;对于那些离异或孩子身体有缺陷的家长来说,更是时常试图通过无条件满足孩子来弥补孩子。

“补偿心理往往会使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或教育手段缺乏原则与底线。他们不是基于当前的情境进行客观的教育引导,而是纵容和溺爱孩子,这不但不利于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还可能导致孩子趁机拿捏父母,变得难以管教。”在刘绍英看来,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务,孩子都可能懒散、过分依赖他人;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则很容易灰心、失望、没有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通过孩子来进行心理补偿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父母常常意识不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刘绍英说。

“冷处理”孩子的哭闹

是否是明智之举?

孩子赖在地上哭,父母不急于上去扶,也不急着哄,就在旁边看着。“撒娇耍赖?我们等着。”近年来,不少年轻父母在网络上分享孩子在地上撒泼打滚,自己却袖手旁观的情景,主打一个“不惯着孩子”。

“90后”魏玲是一位二胎妈妈,两个孩子分别是7岁和4岁。“孩子跟着奶奶或姥姥时,比较受宠。外出时,孩子要什么,老人就给买什么,不买,孩子就会哭闹。”魏玲说,起初,面对孩子的哭闹,她也会发脾气,甚至对孩子大喊大叫,但她很快意识到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后来,她也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在孩子哭闹时不予理睬。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毫无效果后,自然就会停止。“我觉得这种方式很有效。”魏玲说。

有一次,魏玲带女儿出去玩,女儿看中了一个玩具,站在那里不肯走,哭闹着非要买下来。她便对女儿说:“那你就站在这里吧,我先走了。”说完,她便头也不回地走了。女儿看着妈妈越走越远,态度坚决,只好乖乖地跟上去。

然而,也有网友对此表示质疑,认为在公共场合任由孩子长时间哭闹而不去制止,一方面,会给其他人带来困扰;另一方面,冷漠旁观也会让孩子伤心、没有安全感。

“面对孩子的蛮不讲理、任性胡闹,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却不起作用的时候,‘冷处理’可谓‘另辟蹊径’。”刘绍英认为,从积极的角度讲,这样的做法表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成长、有所反思,但不能仅凭某个片断就判断某种教育方式的好坏或利弊,应结合具体情境和孩子的个性进行具体分析。

她进一步分析,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能够情绪稳定地在一旁陪伴、观察,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并给孩子反馈,如“我知道……让你很委屈/生气,因为你想……”“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是可以哭的,妈妈会在这里陪你,等你稍微平静一点,我们再来沟通……”等,这样的处理是可行的。但如果父母在一旁态度冷漠、忽视孩子,甚至因担心他人的眼光而斥责孩子,可能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爱、不被在乎,不利于孩子安全感和自信的建立。

对于年龄大点的孩子,家长可以进行事后管理,比如跟孩子商定换个地点再聊,暂时搁置孩子的诉求,或者有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某些诉求,让彼此对抗的情绪先缓和下来,再倾听孩子的述说。“这样做会让孩子有界限感,明白家长的底线,知道撒泼打滚是没用的,同时也慢慢学会接纳、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刘绍英说。

洞察孩子内心

理性应对不合理要求

如何判断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刘绍英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判断:是基于事实的真实需要,还是“编造”的需要,或是超出实际需要的过分要求。同时,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是否会伤害到孩子或他人、是否符合社会规则等,都是父母判断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刘绍英表示,对于孩子的合理需求,家长应尽量满足。如,孩子偶尔想吃冰激凌或炸鸡,只要选择安全卫生的食品,就无需过分担心孩子的健康问题。即使有时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家长也应向孩子解释清楚,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导致的,并非是孩子自身的问题。

“孩子提出要求的背后,都蕴藏着相应的情感需求,而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应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在这些看似任性的行为背后,孩子的底层需求是什么。”刘绍英认为,家长应透过孩子无理取闹、撒泼打滚等外显行为,洞察其内心世界的情绪、情感表达。她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分析,孩子不合理要求背后可能想要达到的5种目的——寻求过度关注或特殊对待、寻求权利、报复、自暴自弃和寻找刺激。“这些表现都是出于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缺失或表达。”刘绍英说。

因此,采用表里一致或非暴力沟通模式来处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最佳方式。刘绍英举例,比如,当孩子睡前一遍又一遍要求听故事时,家长应理解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他可能是不困、觉得故事有趣,也可能是渴望亲子时光、寻求安慰与陪伴,甚至可能是故意拖延以表达不满或争夺权利。

她建议家长遵循以下步骤进行回应:首先,处理情绪,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其次,处理问题,结合孩子的真实需求,与孩子商量折中、替换的办法,并坚持底线和原则。

刘绍英提醒家长,要特别关注敏感脆弱和脾气暴躁的孩子。敏感脆弱的孩子可能内心想法丰富但不善于表达,家长应及时帮助其宣泄情绪;脾气暴躁的孩子一点就着,家长应避免因担心其影响他人而轻易放弃底线。

“父母可以拒绝孩子,但是在拒绝的时候不应该对孩子的需求进行谴责或批评。如果家长不想满足孩子或条件不允许,可以坦诚地告知孩子原因,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是合适的、表达需求是合理的,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在刘绍英看来,只有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支持,才能让孩子有勇气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可以坦然地拒绝别人、接受别人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