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即将结束,回望过去一年,孩子们有烦恼,也有快乐;遇到过挫折,也收获了成长。在一年的终点,我们以“烦恼”为切入点,和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成长感悟,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智变化、成长进程,识别孩子的心理困扰,找到爱的着力点。同时,引导家长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更有力量地前行。
这一年,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为了解决它,你做过哪些尝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的回答。
今年9月,我从一名小学生变成了一名初中生,这本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但是因为就读学校的不同,我和曾经的好朋友们分开了,很久才能见一次,我十分想念他们,怀念我们之前朝夕相处的时光。后来,我在学校交到了新朋友,慢慢地,不再那么孤单了。
——苗依娜 11岁
我今年最大的烦恼是学习文言文。文言文对我而言真的太难了,阅读它们时,不仅会遇到许多不认识的字,就连以前认识的字也会出现“古今异义”,好不容易把释义死记硬背下来,换一篇文章、换一个语境,我又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真是令人“头大”!
——肖子煜 12岁
在我看来,许多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烦恼——“手机依赖症”,没有手机就感到不安。作为一名四年级学生,我最大的烦恼就是妈妈不让我玩手机。我知道她担心我的眼睛和学习,但我想用手机看手工视频讲解,我希望能找到手机和学习的平衡,既可以满足我的兴趣,又不影响学习。
——文启丞 9岁
我今年长胖了很多,这是我最大的烦恼。虽然爸爸妈妈一直安慰我,说这是身体发育的正常现象,我长胖了一些,也长高了很多。但是,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还是感到十分沮丧。有时我会想,为什么只有我“身材走样”,其他同学都没什么变化?希望我能多长高、少长胖,变得越来越好看。
——杨雨薇 12岁
今年最令我感到“煎熬”的,莫过于那段老妈出差培训、老爸在家做饭的日子。老爸做饭特别难吃,有一天,他自己都受不了了,主动带我到楼下餐馆点了几个菜吃。后来,我们不是在家点外卖、煮泡面,就是出去下馆子,我可太想念老妈了。该怎么解决?当然是让老爸多学习、多练习。如果做得太难吃,就让他自己吃掉,做成功了再和我们分享。
——李喻可 13岁
我的烦恼是有一个过于优秀的姐姐,她品学兼优,是老师、家长口中令人省心的好孩子。没想到,她曾经的老师也成了我的老师,这下我在家里、在学校都生活在她的“光环”之下,那些时不时的比较,令我很有压力,可是也没法逃离。
——范佳君 11岁
我是一个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我从小就无比羡慕那些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每次碰见同学与他们的兄弟姐妹嬉戏时,我就如同丑小鸭见到一大群天鹅,太羡慕了。没有兄弟姐妹就是我心中最大的烦恼,我时时刻刻都幻想着拥有一个兄弟姐妹,但没有办法实现,我注定只能生活在孤独之中。
——苟俊宸 10岁
想到明年就要读高中了,我今年学习很努力,但总是“效果”不佳,作业、习题会出很多错,平时的测验也发挥不好。看不到回报令我越努力越无力,虽然爸爸妈妈没有责怪我,但是我心里很着急,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李诗诗 14岁
“露娜”是从小陪我一起长大的一只小狗,它也是我的好伙伴。露娜的性格很好,同学来家里玩时,它会摇着尾巴,热情地招待他们。可是前阵子,我们一家人去公园玩时,露娜却跑丢了,我们找到天黑也没能找到它。几个月过去了,我隐隐感觉可能再也见不到露娜了,现在一想到它,我心里就像有根刺在扎一样痛。
——程可悦 10岁
我的烦恼是爸爸妈妈爱吵架,还总是在关于我的事情上发生争执。妈妈觉得我哪里做得不好,就会说“都怪你爸没把你教好”,爸爸也会反驳她“还不都是跟你学的”,我夹在中间,受到了“双重伤害”。下次再发生这种情况时,我要和他们敞开心扉,说说我的感受,希望他们不要再这样吵来吵去了。
——王瀚林 10岁
我今年最大的烦恼在友谊方面。之前,我和闺蜜总是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可是自从她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以后,我觉得一切都变了。我感觉她的新朋友对我并不友善,她却不这样认为。是我太敏感了吗?三个人的友谊果然略显拥挤。妈妈建议我,可以尝试多交一些新朋友,不要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之中。
——郭晨曦 11岁
我的烦恼是作业与时间的“拉锯战”。傍晚,我望着待完成的作业,心里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甸甸的;周末,也常被各种练习题和复习任务占据。我尝试过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烦恼,比如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将作业按难易程度和需要时长排序,更高效地分配时间。后来,爸爸妈妈给了我更多自由时间,让我得以喘息。虽然写作业的烦恼还未完全消失,但我相信,这场作业与时间的“拉锯战”终将会向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
——郑新洛 8岁
用“心灵对话”开启成长新阶段
如何与孩子一起进行“年终盘点”,帮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再度出发?本期,我们邀请到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副主任、成都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副教授、成都市家长学校首批特聘专家商雪梅,为家长们提供指导与建议。
年末,这样和孩子聊一聊
不少家长虽然想与孩子来一场坦诚、深入的交流,却不知如何开口;换着法子发问,却屡屡碰壁。“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半是孩子进入了‘防御’‘戒备’状态。”商雪梅道破原因,家长觉得孩子“不配合”,其实是孩子觉得家长“一惊一乍”,突如其来的谈话要求让他们格外紧张、如临大敌,别提敞开心扉了。
对此,商雪梅指出,不让孩子感到突兀,跨年的“仪式感”是关键。家长可以借年末这个特殊时间节点,安排一场亲子游,或是举行一场家庭聚会,也可以是一次新年登山行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交流自然发生。有的家庭也会采用“写信”的方式,将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写下来,用纸笔互诉心声。
光有“形式”还不够,让孩子愿意聊、放心说,还需要家长调整心态与姿态。“功利心不可取。”商雪梅特别指出,有的家长心态过于急切,要求孩子马上就有所改变,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期待,也有悖交流的初衷。
她建议家长以平和的态度、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相互分享,孩子感受到被接纳的安全,才会打开内心世界,更主动地进行表达。
具体而言,家长可以尝试“先跟后带”的方法,即置身孩子所讲述的具体场景中,将心比心地对他们表示理解和支持。在找到核心问题后,与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上,最后再提出建议,引导孩子优化处理方式,帮助他们在未来有所改进。
“多听孩子讲述,家长少做指点。”商雪梅表示,孩子越大,越不愿生活在家长的“控制”中,即便再正确的“大道理”,孩子不愿听,也是白费口舌。家长在回应孩子时,不妨换一种方法,如讲述自己相似的经历、在类似情境中的情绪感受,在情绪的流淌中,帮孩子把问题“一般化”,让他们知道“即便很糟糕,也没什么大不了”,积极面对、努力解决,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如何化烦恼为动力?
“你居然会因为这种小事而烦恼。”“依我看,这是你自己的问题。”……虽然心里想“认真倾听孩子”,可嘴上却忍不住“吐槽”。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倾诉时,一不小心就会“火上浇油”,让孩子觉得不如不说。
“无论孩子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家长都应先为他‘愿意表达’的行为点赞。”商雪梅谈道,“吐露心声的行为意味着信任,家长一定不要辜负了孩子的这份信任,要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给予孩子向上成长的力量。”
商雪梅建议家长多采取积极导向、未来导向、资源导向和行动导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会正确地与孩子沟通。
每个人的过往都存在缺憾与不足,但这些并不一定会让我们垂头丧气、束手无策。此时,家长应有意识地带领孩子树立“积极导向”,关注成长过程中那些积极的变化。悲观视之,问题会被无限放大;积极面对,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之法。家长要相信,一年过后,孩子又会成长。
这也涉及“未来导向”。商雪梅认为,家长应带着积极的态度,更多地去畅想未来,而不是只关注过去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做了什么糟心事。总结、反思并非“翻旧账”,学会翻篇,接受过去的不完美,才不会画地为牢;将视角转向未来,才能让反思更有效。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他们在过去一年的成长历程中也总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资源导向”则要求家长将这些长处、亮点化为支持孩子未来成长的“动力”,在“盘点”过程中仔细梳理,声情并茂地给予正向反馈。通过可见、可触的东西引导孩子看见自己的优势,帮助孩子把过往问题转化成未来目标,就有可能达到比现在更好的状态。
“操作中,我们不应该做浮夸的表演,而应聚焦孩子实在的行动、习惯与品质。”结合家长应注重的“行动导向”,商雪梅进一步谈道,每一个可视化、可度量、可执行的小目标,才是行动的关键,通过不同阶段脚踏实地的努力,对于美好未来的畅想才能够真正落地。
用“生活碎片”构建孩子的“精神生命”
这样的“年终盘点”不仅孩子要做,家长也要一起做。一家人共同复盘、相互探讨,才能找到共同的行动方向。
“一个家庭应该具备家的规则、归属感、家风和家训。而它们的形成,离不开每一个家庭成员。”商雪梅以自己举例谈道,“每年春节贴春联时,我们家会在横批上写下对来年的祝福或期待。更换春联时,我们会一起查看去年的愿望是否实现。这是一家人共同的‘仪式感’。”
“生活在一个有凝聚力的家庭,孩子的成长会更有底气。怀着共同的想法与共同的期待,和家人一起行动,才能让我们在家的友爱氛围中得到支持。”商雪梅说。
她表示,在快节奏的当下,不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容易忽视停下来好好地关照自己。复盘不仅是对得失的总结,也是一个喘息与休整的机会。有了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孩子的休整会更有章法、更有方向、更有力量。而家长自身,同样也需要暂时停下来,进行内观、觉察与反思。
例如,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而竭尽全力,却在忙碌之中忽视了从生活的细微之处给予孩子心灵关怀和精神滋养。对此,商雪梅表示,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撑他渡过难关,而孩子的“精神生命”是通过一个个生活碎片构建起来的,家长需要意识到日常点滴的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因此,家长对孩子成长状态的关注,并不是心血来潮,给孩子一个“突然袭击”;家庭成员间开放、平等的交流,也不应仅存于一时、一刻的某个节点。商雪梅建议,在平时相处中,家长也要学会像朋友一样走近孩子、关心孩子,让他们在家的温暖怀抱中幸福成长。
(本报记者马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