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8期(总第4013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庭教育“避坑指南”
本报记者 张文博
专家支招《教育导报》2024年第118期(总第4013期) 导报一版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无益于孩子的成长,甚至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如何走出误区,更好地呵护孩子成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李蓉为家长们支招。

放学回家就让孩子写作业?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如何让孩子准时准点地写完作业。一些家长秉持作业第一的原则,孩子一放学回家,就催促他赶紧写作业,谁知孩子在桌前坐了几个小时,也没能完成。

“孩子在学校上了一天的课已经很疲惫了,再让他马上进入学习状态,会导致其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李蓉表示,此时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缓冲期”,可以和父母聊一聊学校的趣事,可以吃点水果补充能量,也可以到楼下适当运动,为接下来即将开启的作业时间做好身心准备。

在具体安排上,李蓉建议家长要聆听孩子的想法,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如果孩子能遵守规则,认真完成每一项安排,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和鼓励。此外,可以设立“家庭成长积分榜”,孩子每次遵守约定便能获得相应的积分,累积到一定程度,便可以兑换心仪的礼物或实现一个心愿。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的好习惯将逐渐养成,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性格内向的孩子没有出息?

“你这么内向,以后怎么有出息?”在很多家长眼里,内向似乎是个贬义词。甚至很多时候和不善言辞、孤僻、懦弱画上等号。于是,一些家长想尽办法带孩子出去社交,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表现自己。

“内向和外向不过是性格的两个维度,没有优劣之分。”李蓉表示,“内向”从来不是缺陷。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外向、热情开朗,善于在社交场合中展现自我;有的孩子则性格内向、腼腆害羞,更倾向于在安静的环境中独自思考和探索。

家长要认识到这些个性差异并非缺陷,而是孩子独特的魅力所在。例如,内向的孩子可能在艺术创作、阅读写作等方面有着更敏锐的感知和更出色的表现。切忌试图改变孩子的性格、强迫孩子与他人交流、随意给孩子贴上“害羞”“不懂礼貌”等标签。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特质,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片包容和接纳的土壤。

孩子有负面情绪必须压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次考试的失利、一场朋友间的小摩擦,都可能引发他们号啕大哭,甚至陷入长时间的情绪低谷。面对孩子的这些情绪,有的父母选择压制,“憋回去”“不许哭”等词汇,随口而出。

“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比成人更为直接和强烈,这是孩子真实的情感流露,不要轻易否定或压抑他们的情绪,而应成为他们情绪管理的引路人。”李蓉说,孩子可能会体验到各种复杂的情绪,包括嫉妒、恐惧、愤怒等,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比如,当孩子因为心爱的玩具被损坏而大哭,这是他们对失去心爱之物的悲伤反应,家长应给予理解和安抚,而不是责备他们“不坚强”。

每个孩子的情绪触发点也不相同。有的孩子可能对批评非常敏感,有些孩子则可能在面对分离时情绪波动较大。家长需要细心观察,了解哪些因素容易引发孩子的情绪变化。例如,孩子面临考试会极度紧张,家长要思考孩子是因为担忧成绩,还是考试环境给他带来了压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缓解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