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钟兴茂 陈朝和)1月19日,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举行,省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走上通道。作为一名科技和教育工作者,他时刻关注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伴随 AI和大数据的发展,教育走到了一个关键性路口——真正推进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周涛说。一方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能够提供更多科学、高效的手段,让学校更精确地了解和观测教学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个性化画像;另一方面,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工具,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大模型更好地备课、整理教案、分析教研数据,学生可以进行虚拟现实的实验。
具体如何操作,周涛建议,老师们不妨从分层作业设计等小处入手。他从丰富的实践中发现,大数据和 AI的个性化画像能为教师分层教学和作业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而有针对性的作业在学习效果提升上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校则可以将大数据的运用与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和智慧校园建设等进行统筹设计。
同时,周涛也观察到,一些学校在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做法欠佳,比如在使用家校共育的智能应用时,个别学校将学生在校的一举一动都记录、汇报给家长。“面面俱到未必都是好事。学校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也要有所取舍。”对此,周涛总结了3个要点:首先,要不忘初心,坚持以培养健全人格为重中之重,“越是数据时代,越要凸显人文关怀,学校尤其是中小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师生间的真心互动,帮助孩子构建有韧性的心理。”其次,要坚持目标导向,在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过程中反复检查,对标育人目标,不要陷入为了运用而运用的“怪圈”。最后,要坚守隐私数据的使用边界,给学生留下自我反思、自我应对、自我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