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更是德育的重要抓手。做好校园劳动,不仅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能力、积极的劳动精神、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更是“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重要实践。
一、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
人类文明是从劳动开始的。随着社会发展,机械化、自动化渐渐取代了原始的劳动方式,但劳动教育反而越来越重要。
事实上,劳动教育不仅在于劳动,更在于以点带面,形成“校家社”德智体美劳联动式的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意志力不坚定。劳动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砺自己,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劳育带五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劳动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收获和成长,实现劳动育心育人。
劳动教育强调身心协调、团结协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德育和美育过程。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认识到“美好事物需要通过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养成吃苦耐劳、勤俭奉献等必备品格。例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以劳动带美育,让学生认识到“穿衣整洁干净是美,头饰精干是美,爱劳动的人最美”。
劳动也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劳动中不断总结和提升经验,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有利于养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从“劳动服务班”到“1314”模式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建校10年的新建学校,建校之初就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形成了初步的校园劳动课程,即每天两节课,由“劳动服务班”进行全校卫生打扫。经过多年发展,校园卫生得以好转,但如何以劳动带五育,仍是急需突破的环节。
劳动服务班主要聚焦于基础劳动。按片区划分,从整体看解决了校园大面积的环境卫生问题,但也存在问题:每周一个班轮流劳动,并不能让每个孩子每天都参与劳动,人人爱劳动的意识不强;每天一个班负责全校卫生,面积太大,只能做到粗略打扫,卫生死角难以根治;由于学生参与力度小,对自身的要求和自律性不够高,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保护意识不强,就难以真正达到劳动入心,劳动成果的维护也难以落实。
2020年,学校在德育为基的总体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新的劳动教育目标——让每一块地都能席地而坐。在劳动服务班的基础上,提出校园劳动人人参与的“1314”模式,明确实施路径,将劳动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同时也将德育和劳动教育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劳动的观念,依此推动五育融合。
“1314”模式,寓意“一生一世,终身劳动”,即一人1块地,每日3次清洁,全校1门课,评价4维度。
一人1块地。根据校园环境,将学校卫生进行整体规划和分布,划分32个公共区域,以班为单位进行责任承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到个人,责任到个人,每人一块小公区、手里一块小抹布,形成常态化的劳动教育。
每日3清洁。每日早上进校、午饭后,每个人都要到自己负责的小公区进行清洁检查,放学时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清洁检查,随时维护劳动成果。
全校1门课。设置“劳动服务班”,每天上午第一节和下午第一节为劳动服务班时间,该班对全校公区进行卫生打扫;全校4个年级分别设置课程,周二下午第三节课为六七年级每周集体劳动时间,周五下午第三节为八九年级集体劳动时间;每日每人劳动按早中晚三个时段进行。
评价4维度。卫生考评从手摸无尘、走过无痕、玻璃清澈、地面本色4点入手;考评人员分为德育处人员、全校值周教师、团委学生干部3组;考评时间安排为早上7:40、课间10:20、午间13:00、放学后18:00。用3个群体、4个时段对班级劳动卫生进行全方位考核和管理。
三、实现“席地而坐”的目标
以下7个方面的措施保障了“1314”模式的有效运行,让全校劳动卫生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管理”的局面。
集中考核反馈。每天3个群体的考核汇总,当天下午进行反馈,便于提高班级卫生管理效率,强化劳动保洁意识。
设置流动红旗。每周的流动红旗之一是“清洁卫生”,将班级清洁卫生情况的考核融入德育评价中。
设置卫生标兵。根据每班每周劳动情况,每班评选一名劳动卫生标兵,以优促优,带动全校。
优秀示范班级。一周劳动由德育处、值周老师、学生干部考评结果开展综合评比,选出优秀劳动示范班级。每周升旗仪式上,对劳动优秀班级进行表彰。
教师劳动指导。全校教师参与劳动教育,一是评选班级劳动管理优秀的班主任,二是评选劳动指导优秀的教师。
劳动主题班会。每月一次劳动主题班会,进行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综合教育,并由学校德育处牵头,定期开展劳动卫生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育人。
从学科到社会。利用体育、生物、语文等课程开展社团,形成了植物种植社团、烹饪社团、烘焙社团等,进一步融合生活劳动教育,深入综合实践,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研学,深入乡村和工厂,在实践中育人。
通过系列措施,目前,学校公共区域已基本实现了“席地而坐”的目标,人人劳动和整洁卫生的环境相呼应,不仅学生学习和休息的区域得到了增加,以“开放书吧”带动了沉浸式阅读氛围,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学校的学风校风都有了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