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13期(总第4028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孩子,我们不说“再见”
孙君飞
【园丁随笔】《教育导报》2025年第13期(总第4028期) 导报四版

        过完新年,要回到乡村小学去见学生,心情既喜悦又忐忑。我对同为教师的一位朋友说:“这几天,我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我的那几个学生会不会继续留下来,在班级里读完五年级。”

开学这天,我早早起床,骑上摩托车赶往学校。校园里没有我想象的热闹,甚至有些冷清。我放下携带的生活用品,直奔二楼教室。孩子们坐得端正,地面刚刚打扫过,黑板也擦得干干净净。师生间的目光一交接,彼此都松了一口气似的。孩子们害怕老师走,因为乡村小学往往留不住年轻教师。上学期,我来这所小学任教一个多月时,外班的一个男生悄悄地问我:“孙老师,明年你会走吗?”在大课间时,我带不同班级的学生一起跳绳,还送给这个男生一根跳绳,他大概对我有好感。我不由一愣,然后认真地回答这个男生:“我不会走,我要在这里干到退休。两年后,我就能教你了。”此刻,我看着自己班级孩子的眼睛,默默想起那个男生充满期待,又带着疑虑的眼睛。

教室里有两个座位空着,一前一后,增加了空落落的感觉。我绕到孩子们的身后,看了看时间,距离上课还有20分钟左右。我又走到讲台上,问孩子们在哪里过年,外出务工的爸爸妈妈是否都回到他们身边,带他们玩了什么,又去了哪些有趣的、有意义的地方?就这样一边聊、一边等,班级微信群忽然来了一条新消息,一位妈妈说:“老师,周 XX这个学期去镇里上学了。”我提着的心抖了一下,暗暗担忧的事情来得猝不及防。我无心再说话,到镇上读书条件当然会好许多,孩子和家长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不是班主任,对一些情况不太清楚,怀着紧张不安的情绪,在教室里转了几圈后,便直奔楼下去找一位同事。班级里仍有一位没有按时到校的同学,这位同事是他的姑姑。我对同事说:“给你侄儿家打电话问问,他为什么还没有到校。”同事给这个孩子的爷爷拨通了电话,过了一会儿,手机转到我的手里,没想到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孙老师,对不起,孙 XX到镇小读书了,我刚送他报了到。”我说了许多劝慰老人的话,当挂掉电话时,心里却开始难过,刚才的笑容好像花儿只开放了片刻,花瓣又一片片掉落在地。

这个孩子每天上学放学由爷爷接送,刚才老人讲,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实在坚持不住,这学期只好把孙子送到镇上,让他寄宿。这两个转学的孩子是好友,上学期家访时,几次见到他们晚上在一块儿做家庭作业,前一个学习好,后一个因为长期沉迷手机游戏而学习困难,正需要同龄人和师长的帮助。我和家长一起想办法,这个孩子的注意力已逐步得到恢复。现在他去了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会继续帮助他吧?适应新环境需要一段时间,好在他和伙伴转进了同一所学校,甚至可能会分在同一个班级,这个孩子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也会觉得踏实放松吧。想到这里,我宽慰不少,拿出一些新期刊带进班级,跟同学们分享其中的故事和插图,迎接新课本、新知识的到来。

中午放学,同学们安安静静地排着队伍走进餐厅,我方才想起自己慌张得忘了吃早餐。下午,老师和同学都拿到崭新的课本,我提前备好课,这学期留下来的孩子们悄悄地搬走了那两张空着的课桌及坐凳,放在教室最后面。我走向讲台,默默地用眼睛跟每一位同学问好,说了祝愿和期待,然后领着他们写生字词、读《古诗三首》。一切都像以前那样,可是我讲着讲着竟然走了神,忍不住问学生,外班那个问我“明年会走”的男孩去哪儿了,我怎么没有见到他的身影。一个同学回答,那个男孩也到镇上学校读书了。

下课后,我在宿舍内沉吟了许久,一直在想:在这样一所小小的乡村学校,怎样才能给越来越少的学生、给留守儿童更好的教育?在迷茫和伤感中,我想起校长的一句话:“哪怕学校只剩下最后一个学生,我们也要尽职尽责、坚持到底。”我很快恢复了信心和勇气,拨通那位同为教师的朋友的电话,问他所在的乡村小学走人了没有。朋友回答,他们学校也走了好几个学生,有的还转进了县城小学,因为他们学校距离县城比较近,每学期都有学生转学,别说乡村小学,连乡镇学校人数也在逐年缩减。

我问朋友:“你担心乡村学校消失吗?”

朋友想了想,回答:“孙老师,我们不用担心,即使这所学校关门了,我们也可以到其他学校任教,孩子们永远在教室里等候着我们。”

是的,我们不用担心。

所以,孩子们,我们不说“再见”,我们总会在同一个地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