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议题。面对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构建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成为关键。在第四届积极教育大会暨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教师及相关人士,通过翔实的案例给出了答案。
校园微光
小温暖中蕴藏着大能量
“心理健康教育如同春雨,微末之力也能润物无声,为学生的心灵世界增加温暖、营造生机。”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心育中心主任李昕分享了一封毕业生的来信。这位学生说,高中时期,学校的“星光守护者”心理巡讲、“彩虹卡”自助领取点等日常设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看似微小的温暖,构成了支撑学生面对压力的内心力量。”李昕介绍,学校打造的“四季12月心理微活动体系”,将积极心理教育融入校园日常。比如,春日“拼贴画”,利用不同材料激发创造力;夏日“打气球”,通过游戏传递鼓励;秋日“金秋祝福”,互赠印章卡片传递情谊;冬日“解压杂货铺”,通过趣味挑战释放压力。“这些活动通过积极情绪、人际关系、意义感、成就感与投入感的良性循环,形成持久的情感涟漪,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李昕说。
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则探索陪伴式辅导,邀请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9名心理学研究生和心理咨询师入驻,3个月内向184名预警学生发出邀请,最终80人接受心理辅导,累计开展149次陪伴式辅导。该校学生心理关护成长中心负责人梁振表示:“担心学生有抵触情绪,我们以‘幸运体验’名义模糊邀请目的,降低他们的防御心。陪伴的核心是让学生感受到被听见,倾诉本身已是疗愈。”
“基础心理问题是‘火药’,近期生活事件是‘导火索’,只有动态跟踪才能消除风险。”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心理教研员曾卉君提出“动态监测”机制,即班主任每两周依据7项易感指标(自伤倾向、人际关系等)评估学生状态,平台自动生成预警等级。她介绍道:“青少年心理状态变化快,两周周期既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又可以督促教师持续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目前,这套机制已编入区域心理工作手册,帮助教师快速识别危机信号。
曾卉君说:“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他们的一句关心可能比10份问卷更有效。”
家庭沃土
为成长提供丰厚的养料
“人的发展是连续且终生的,不能以某一刻的表现定义孩子的一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郭静以女儿的经历为例,分享了她的看法。一年级时,女儿因识字困难被家人贴上“笨”的标签,郭静告诉家人要耐心等待。“许多家长用‘刻板印象’框住孩子,却忘了成长本就需要试错与修复。”郭静表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家长应在不同阶段采取适当方式与孩子交流和相处。
郭静团队与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教育局合作,在针对该县3万余名中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学业倦怠、校园欺凌、网络成瘾等问题背后,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方式是重要原因。
“一段积极健康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也是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健康研究室主任施刚分析大一新生心理数据发现,高期待、低认同模式教养的孩子更容易陷入心理危机。“当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我价值感缺失,任何挫折都可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施刚呼吁家长要“含情脉脉地注视孩子”,以耐心取代焦虑,用陪伴替代控制。
施刚分享了与儿子一起戒除手机依赖的经历。儿子初二时沉迷网络,为了帮儿子戒除手机依赖,父子俩一起“煎熬”了147天。从强制没收到帮助孩子重塑习惯,再到引导孩子进行自主管理,“我陪伴他、鼓励他,看到他偷玩手机,不急于指责,而是用‘这周你的屏幕使用时间比上周少了30%’,肯定他的进步。”施刚表示,真正的改变源于信任与授权,而非强制。
这种转变正在许多家庭中发生。一位父亲在参加学校举办的“21天双陪伴”活动中,记录下自己的改变过程:“第3天,我对孩子发脾气了,结果问题变得更糟糕。……第7天,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也是问题的一部分。……第13天,和孩子相处时,我显得过于理智,从来没有共情过他。……第19天,和孩子聊了30多分钟,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孩子的心里话。……第21天,我开始像对待朋友般尊重孩子。”
家庭教育不是为了塑造“完美孩子”,而是父母与子女的共同成长。李昕说:“亲子关系不是束缚的绳索,而是流动的溪水。唯有持续滋养,才能让爱真正抵达心灵。”
社会网络
兜住“悬崖边的少年”
“烂泥扶不上墙”“朽木不可雕”……这些标签常被社会大众贴在“问题少年”身上,如何温暖地帮扶这个特殊的群体?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与四川省城乡融合人才培育研究基金会(以下简称“川人才基金会”)共建雏鹰观护成长中心,探索“技艺疗心”模式,2021年,在会理市韩家凹钧虹陶坊挂牌“未成年人观护成长中心教育培训基地”。涉罪少年毛毛(化名)是首批帮教对象之一,初到陶坊时,他不屑于“玩泥巴”,在绿陶师杨坤的引导下,毛毛通过绿陶制作沉淀心性,从拉坯到烧窑,浮躁被耐心取代,自卑被成就感消融。两年后,毛毛考入大学,其作品还参与了公益拍卖。他的父亲感叹道:“烂泥也能成珍宝。”
雏鹰观护成长中心副主任刘洋洋表示:“草木灰与泥土淬炼成艺术品的历程,正是人格重塑的过程,每个孩子都值得被这样雕琢。”目前,川人才基金会已累计投入资金和善款物资6000余万元,用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通过心理巡讲、模拟法庭等活动及心理辅导、情景剧普法等措施,惠及6 .3万偏远地区家庭。
刘洋洋说:“一些孩子参与法治情景剧后,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在角色扮演中认识到错误的行为,塑造正确的三观。”
其他社会力量同步织密保护网。深圳市宝安区推行“公民办结对帮扶”,通过公办学校资源输送,缩小心理健康服务差距;除了专职心理教师,校园内宿管、保安等后勤人员也参与到基础心理培训中。此外,宝安区还建立了“家庭—学校—医院”诊疗绿色通道,为心理危机学生优先提供诊疗资源,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心理保障机制。
这些实践与郭静团队的调研结论契合。郭静团队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对全国30余万名中小学生的调研数据显示,青少年心理问题根源多源于环境而非个人。
“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性,需要多方合力解决。唯有通过系统性社会干预,才能真正实现‘破茧成蝶’的转变。”郭静表示,当家庭、学校与社会编织包容之网,“迷途”的青春就能找到照亮前路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