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7期(总第405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作业拖延背后的“心理密码”
■山东省威海市古寨中学 玄婷婷
心育田苑《教育导报》2025年第37期(总第4052期) 导报三版

相信每位老师都经历过这样的“作业拖延进行曲”:周一收作业、周二催作业、周三问作业、周四查作业、周五终于交作业。起初,笔者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把作业拖延简单地归结为学生“懒惰”或“态度不端正”。直到有一天,经常不交作业的小馨频繁地以各种理由不来上学,通过跟家长的沟通,笔者开始认真思考——作业拖延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密码?查阅了相关书籍和资料,笔者才对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有所了解。

一、拖延行为的心理剖析

1 .恐惧的魔咒:逃避不愉快的体验

小馨的情况并非个例。学生作业拖延,是因为他们将作业与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可能是曾经被当众批评的难堪、可能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挫败感,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反复出现,大脑自动触发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拖延就成为避免痛苦体验的本能选择。

2 .完美主义的枷锁:害怕不够好

小含是一个学习特别认真的孩子,批改她的作业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但家长的一通电话让人感到担忧,她每天晚上写作业都写到凌晨,不是因为作业多,而是因为她给自己套上了完美主义的枷锁,甚至有时会反复撕掉重写。小含的作业拖延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总是拖延,不敢加快写作业的速度。

3 .诱惑的陷阱:即时满足的吸引力

去年,笔者在对家长的调查问卷中提出一个问题:“孩子回家后是先写作业,还是先做其他事情?如果是其他事情,请写出1-2件。”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回家不着急写作业的孩子一般先吃零食或玩手机,而这两件事占用了大部分孩子的休息时间,从而导致作业拖拉或应付。零食、短视频、手游、社交软件……这些能带来即时的快乐反馈,相比之下,写作业的回报就显得遥远而模糊了。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大脑的奖励系统对即时反馈特别敏感,这种生理特点使他们即使明白学习将带来长远利益,但仍难以抗拒即时诱惑的强大吸引力。

4 .动力的迷失:找不到意义感

这一点在小宇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他酷爱化学学科,初三时把高中的化学知识都提前学习了。每天课后服务他总是快速而准确地把化学作业优先完成,而对于他最讨厌的历史学科,他提不起兴趣。在他看来,这些历史知识毫无记忆价值,在人工智能空前发展的今天,更没有记忆的必要了。当学生无法理解学习任务的价值时,学习变成了被迫完成的事情。学生因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而难以维持持久的学习投入,拖延成为必然结果。

5 .管理的困境:不会规划时间

一些学生并非故意拖延,而是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缺乏任务分解和时间规划能力。这些学生遇到较难的数学题时不惜花费很长时间,且在名著阅读的作业中常因精彩的故事情节而一口气看完半本书。这种无意识地拖延容易导致其他作业完不成或糊弄完成。

二、破解作业拖延的实践策略

       1 .情绪调节

面对因焦虑、恐惧而拖延作业的学生,采用“情绪脱敏三部曲”:

首先,实施“5分钟法则”,即:无论多么抗拒作业,都要先尝试写5分钟。笔者在课后服务班试验了一下,发现这一方法非常有效,大多数学生在晚托开始5分钟后就能进入状态,并能将写作业的状态持续下去。班上的小雯,以前总是拖到周日晚上才写完所有作业,现在她养成了回家“先写5分钟”的习惯,作业基本能在周五完成。

其次,引入“焦虑温度计”。每次作业前,让学生用1-10分评估初次面对作业时的焦虑程度,完成作业后再次评估实际焦虑值。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原来作业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难、那么多,只是因为自己预估的过高,才导致作业一拖再拖。

最后,建立“成功经验库”。学生记录每次顺利完成作业的感受和方法,形成个人成功档案。当再次面对作业焦虑时,可以翻阅这些成功经验来增强完成作业的信心。

2 .克服完美主义

对于因追求完美而拖延的学生,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应该允许作业存在瑕疵。小含每次写作业都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我们约定,先完成各科作业的内容,如果有时间再美化形式,即使有错别字、有涂改,也不必重写,涂改后的作业更能反映思考的过程。此外,采用“提纲制度”,如学生在完成作文这类作业时,务必拟写提纲,先整体构思和布局,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根据提纲写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对抗诱惑的家校管理方案

针对不参加课后服务、以及参加课后服务仍未完成作业的学生,班主任、家长和学生约定:周一到周五晚上,学生不接触电子产品,周末只能在完成作业后才可以触碰电子产品。刚开始,有些学生并不适应,但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慢慢接受了,他们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笔者建议每个家庭设立“静心室”,可以放置学生喜欢的书籍或者益智类的玩具,如果孩子想玩手机,去那里冷静一下,转移注意力,以控制电子产品带来的诱惑。坚持完成一周的约定后,学生可以获得“家长满足一个小心愿”的奖励。这样一来,“作业困难户”们的日常作业完成度有了很大提高。

       4 .激发学习动力

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写作业的意义,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分层作业。教师布置基础类作业和拔高类作业,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情境作业。教师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情境类作业,如学习了《一滴水经过丽江》,让学生仿照其视角介绍家乡;学习了《最后一次讲演》,让学生结合实际,完成一段演讲。这样的作业更接地气,也更有意思。

成果展示。举办“作业博览会”,让越来越多孩子的优秀作业被展示、被看到,尤其是当优秀作业与班级小组考核挂钩后,学生作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5 .时间管理的实操训练

班会课上,笔者教会学生使用“重要—紧急”四象限法来安排每天的任务,有的学生制作了任务管理本,大家纷纷效仿。课后服务时间,笔者会根据作业的难易和多少,设定每科作业的完成时间;给家长推荐“番茄闹钟”,让居家写作业的学生定好闹钟。

以上方法看似简单,但贵在坚持。教师可以用两周时间重点推行一个方法,等学生养成习惯后再引入下一个。这样循序渐进,班级整体作业情况将得到显著改善。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了自我管理,这是令他们终生受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