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45期(总第4060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夏雪:“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们有关”
■本报记者 陈朝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教育导报》2025年第45期(总第4060期) 导报四版

“我希望在数学学习的路上带着学生一起领略数学之美。”2008年,夏雪成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从此,她在实践“数学之美”的育人路上栽桃种李:成长为教学名师,曾在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拿下第一名;当班主任,她“知心姐姐”式的关怀让众多学生感到高中阶段“一生难忘”;做前端网课教师,10余年的授课点亮网络彼端十万余学子的未来……

在17年的教学生涯中,夏雪以生为本、严谨治学,用高质量的课堂带领学生,以有温度的教育呵护少年成长,先后获得成都市优秀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教师等奖项和荣誉。

“倒过来学数学”

讲故事、知来路、明意义

“当时天文学迅猛发展,大数运算是急需解决的困难。‘对数’的出现减轻了运算量。”在“对数的概念”这堂课上,夏雪为学生翻开了数学发展的“历史档案”。随后,她补充道,如今复杂运算已可通过计算机实现,但对数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依然发挥着作用。

讲故事、知来路、明意义,让数学史与高中数学教育相融合,是夏雪上数学课的一大特点。

“上夏老师的数学课轻松愉快。”“喜欢夏老师的数学课。”这是夏雪班上学生的普遍感受。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夏雪一直坚持在背后做功课。

从教之初,夏雪接手的是文科班,“文科数学难上,当时压力很大。”有老教师给她支招,学生理解难,那知识点就要“揉碎了,讲得很细”。她也看到,有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定理,运算采取题海战术。

知识点该如何讲才能讲得透?夏雪发现,几乎每届学生学到“对数的概念”这门课时总会崩溃。为什么?夏雪充分了解情况后得知,“理解困难”“抽象枯燥”“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概念”都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数学用不着背!”喜爱数学的夏雪,换位思考学生的“困难”,找到了解法,“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培养数学的理性思维。”

为此,夏雪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将课本里的概念“增厚”,让教学思维“跑”出知识点的固有框架,让学生“倒过来学数学”——从讲数学史、数学巨匠的故事到探究推演数学公式,她有意带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背后的历史,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路径,掌握公式推导过程,一步步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发现数学的乐趣。

如今,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的过去和现在,再来解答教学问题,夏雪建立起了一个自然发生的数学课堂——站在学生角度看数学,让问题的解答、学生的解惑“自然发生”,这样的教法让学生学得透、感兴趣。“每届学生都会头疼的难点”转变成了“妙趣横生的探究交流”。

此外,夏雪还善用情境增强趣味:在讲“圆锥曲线”时,夏雪先播放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运行轨迹的讲解视频,让学生对圆锥曲线建立具象认识,随后,她才开始解析圆锥曲线、椭圆等知识点。她的“圆锥曲线章引言”课程被录制成在线课,在网络平台拥有超百万次的播放量。

“一件有意义的事”

直播教学传递教育星火

一块屏幕,打破千山万水的地理阻隔;一根网线,连接屏幕两端深厚的情谊。

2011年,夏雪主动请缨,成为成都七中的一名网课教师。回忆起最初走进网班课堂的感受,夏雪认为是自己的教学能力被“证明”了。因为在成都七中,“能够上网班的老师都是各学科教师中最厉害的。”每天,上千块屏幕后,数十万学子与成都七中学生异地同堂,享受着原汁原味的七中课程。而那年,是她成为教师的第四年。

真实接触远端的师生后,夏雪后知后觉地发现,当网课教师不仅是一件厉害的事,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夏雪出生在四川的偏远地区,她记得,“是当时的老师们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成为网课教师后,借助网络,她用自己新颖活泼、创新独特的教学方法,将数学之美辐射给了千山万水间的学生。

在教学中,夏雪感受到,远端学生常常会展现出更强烈的内驱力和对学习机会的珍惜。尽管前端教师无法像传统课堂那样,对每个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但远端学生仍能敏锐感受到前端教师的倾情付出,对这份跨越空间的关爱报以深深的感恩。

“他们深知教育资源的珍贵,因而更加勤奋努力。”夏雪说,“我是幸运的,能够通过远程直播教学,陪伴更多的孩子一起享受课堂。”

一次外校监考的经历让夏雪印象深刻。“当时正好是在其中一所远端学校,一个学生看到我非常激动,然后把全班同学都喊了过来。”夏雪回忆,所有人都围着她合影、要签名、拉着她说话。“天呐!这就是当明星的感觉。”夏雪心想。同学们的簇拥和争相合影,让夏雪恍如置身镁光灯下,也真实感受到远端学生的质朴、热情和可爱。

多年后,在一次节目录制中,夏雪与陕西、重庆、四川等地的远端学子见面,虽已时隔久远,但彼此间的情感纽带依然紧密,交谈热烈。

今年2月,一位来自昆明的远端学生专程到成都看望夏雪。这位学生已经毕业,他跨越千里,将鲜花和一封长达9页的信纸交给夏雪,表达感激。“夏老师,您在网校授课中的谆谆教导让我们毕生难忘。”这位学生在信里回忆起夏雪对他的影响时说。

像这样的拜访、寄信在十余年间常常发生。“夏老师,您保重身体。”“夏老师,我们想念您。”多年来,夏雪收到无数远端学子的信件、贺卡,她都一一珍藏。“来自远端的爱与尊敬,让我更有动力不断超越自我。”夏雪说,“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意义和责任。”

这些年,通过远程直播教学,夏雪与省内外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多所学校产生联结,培养了数万名学子,执教的网班成绩斐然,多名网校学子考入名校,将教育星火传递到更广阔的地方。

“做老师很幸福”

指导学生与世界相处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夏雪一直在用爱与责任悉心呵护学生成长,教会他们“与世界相处”。

夏雪(前排左一)和学生在一起。

一次课间休息,夏雪看到高一新生小李(化名)课桌旁掉了一支笔,小李怀疑是自己的,于是捡起来看了一眼,但发现不是自己的后,令夏雪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小李将笔重新扔在了地上,还踩了一脚。“想不通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但夏雪当时还不太了解小李,便将此事默默放在了心里。

“我在语文课上看小说老师都没说我,生物课上看小说我也没有错。”不久后,在生物课上看闲书被批评后,小李说了这样一句“逻辑不通”的话,再次引起夏雪的注意,作为班主任,她特别关注起了小李。

“这个孩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观察后,夏雪发现,小李很聪明,但过度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会与他人相处。怎么办?夏雪利用课间,和小李聊校园生活,向他分享自己遇到事情会怎么处理,久而久之,信任在两人之间建立起来。

“我当时并没有把握能改变他。”回忆时,夏雪说到。慢慢讲道理、细腻地疏解情绪,夏雪手把手地教小李去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夏老师,我这个阶段应该做什么?”渐渐地,沟通起到了效果,小李甚至每次带着纸和笔来和夏雪“交流”,师生之间的问答落笔成一篇篇“成长答案”。

“夏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曾经‘浑身污浊’的我。”小李高中毕业后升入重点大学,给夏雪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表达感激之情。小李在大二的时候,还专程返校看望她,此时的小李与高一的他判若两人。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夏雪义务开设“宝贝班”辅导;学生遇到情绪问题,她帮助其一步步重建内心秩序;学生遭遇生活困难,她说:“我就是你在学校的‘妈妈’。”……“学生期待被尊重、被看见、被欣赏”,夏雪总是以鼓励、赏识的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内心一束光的照耀,努力让不同的孩子学有所获。

2024年底,夏雪成为成都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在今年4月工作室的一次研讨中,大家交流起 AI与教育的话题。夏雪谈到,高中课时紧张,“我们不能花哨地只为引入技术”,要基于学情用技术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从教多年,夏雪仍保持着以生为本的初心。

她认为,教书育人就是帮助每一位学生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基础上,实现人生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长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教学中,她多次提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激励学生努力成才,成为向上向善的时代青年。

总体而言,“做老师很幸福。”夏雪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