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48期(总第406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构建“童声宣讲”思政教育新范式
成都高新区康和小学 张桃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导报》2025年第48期(总第4063期) 导报三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策略,是摆在学校面前重要而又紧迫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笔者认为,在学校组织开展好童声宣讲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举措、新引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童声宣讲,由少年儿童主讲,是少年儿童的主场活动,奏响了入脑入心的激昂乐章。

童声宣讲是以少年儿童为主体,通过演讲、朗诵、情景剧等艺术化表现形式,构建“儿童讲给儿童听”的创新教育模式。该模式立足青少年认知特点,以“纯真视角”解构理论、用童言童语传递思想,将党的理论、思想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儿童、少年话语体系,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政治启蒙和价值引领的双重育人目标。

作为沉浸式教育的重要载体,童声宣讲构建了“三维成长空间”:知识维度上,通过自主选题、资料搜集到内容创作的全过程,推动参与者建立系统知识框架,培养深度思考能力;价值维度上,借助语言锤炼和情感共鸣的艺术加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能力维度上,个人展示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宣讲者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素养。

这种“以讲促学、以学促行”的教育实践,搭建了展示自我的成长舞台,开创了思政教育的新范式。当稚嫩童声唱响时代强音,既为少年儿童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更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生动注脚。

二、童声宣讲,由教师主导,是教师育人能力的主动折射,奏响了师生关系的时代乐章。

童声宣讲如同亟待开采的教育富矿,为教师增长育人智慧开辟出多维度的成长路径。

一是拓宽专业发展的新边界。童声宣讲需要教师既要做知识体系的建构者,还要当学习策略的设计师,将复杂理论转化为情境化、项目式的学习方案,运用故事化叙事、案例教学等增强感染力,让宣讲指导过程成为教学创新的实践场。

二是搭建师生共长的连心桥。童声宣讲重塑了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在宣讲筹备中,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从成果评价者转为过程陪伴者,从教学权威变为学习资源调配师,通过创设自主探究情境,激发儿童学习内驱力。在选题策划、内容打磨、反复演练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深度协作。这种沉浸式互动打破了传统师生间的角色壁垒,让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儿童的兴趣图谱、能力短板与心理诉求,构建起信任与理解的教育共同体。

三是激活教育研究的新动能。童声宣讲为教育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教师通过观察儿童在宣讲活动中的认知特点、学习偏好与团队协作表现,能够深入洞察儿童发展规律。当“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这种创新教育载体,将推动教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师生关系重构与科研能力突破的立体式成长。

三、童声宣讲,由学校主推,是学校育人文化的主题表达,奏响了思政引领时代新人的精彩华章。

童声宣讲作为学校思政育人的创新载体,不仅是校园文化的生动诠释,还对学校发展具有多维度、深层次的推动意义。

文化浸润方面,童声宣讲是学校文化的生动展示。当少年儿童以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非遗文化、分享校园暖心瞬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时代精神的蓬勃力量便在校园中交织生长。那些以“校园榜样人物”为主题的宣讲,将文明友善、勤学向上的精神风貌具象化,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标识。

协同育人方面,童声宣讲是整合社会资源协同育人的有效方式。家庭作为育人的第一课堂,家长深度参与宣讲选题策划、素材收集和模拟演练,在亲子互动中深化情感联结,能直观感受到教育的成果;社会则通过提供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场馆等实践场景,丰富宣讲素材的广度与深度。当红色故事在社区广场回荡,传统文化在邻里间传播,宣讲活动不仅凝聚了社区向心力,更营造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新风尚。这种多方联动的模式,让教育从校园单向灌输转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