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48期(总第4063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川内140所高校组团引才,提供岗位需求超5000个——
“引”上做文章 “育”上下功夫
本报记者 葛仁鑫 张玥 文/图
《教育导报》2025年第48期(总第4063期) 导报一版

第三届“智汇高校·博引未来”青年人才招聘活动现场。

“平时很难有机会跟这么多高校面对面交流,今天一上午就面谈了好几所。”5月20日,四川大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杨欢感受到多所高校的求贤热情,对未来有了更多底气,“对接更便捷,选择更多样,感觉我们年轻人大有可为。”当天,第三届“智汇高校·博引未来”青年人才招聘活动在四川大学启动,在线下“人才引进专场活动”现场,还有不少博士毕业生和杨欢一样为活动点赞。

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年人才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如何在“引”上做文章,在“育”上下功夫?我省推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心和努力,在第三届“智汇高校·博引未来”青年人才招聘活动中得以体现。

如何“引”?

组团招聘助力“双向奔赴”

5月20日上午,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体育运动中心,高校招聘的展位前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今年,全省140所高校(含四川开放大学)全部参与招聘,提供岗位需求超5000个。与学校单独引才相比,组团行动带来哪些变化?

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引进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顾轩源有切身感受,此前,与该校特色的电子信息类学科相比,学校其他学科相对较少受到关注,“四川此次集中‘搭台’,让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各学科的人才需求。”在当天的展位上,学校“张榜纳才”,不少新闻学、医学方面的博士毕业生也前来对接。

西南医科大学近年来不断完善人才引育政策,“筑巢引凤”的力度很大,但与地处省会的高校相比,信息相对不畅和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影响着学校的引才工作。“通过组团招聘,我们加入了全省高校的引才‘朋友圈’,得以共享丰富的人才资源,学校之间还会根据匹配度互相推荐人才,让招引工作更加精准。”西南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孙鸿燕说。

记者在现场发现,多所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招聘人数并不设限,优厚的条件体现出求贤若渴之情。而除了直接促成青年人才与高校的“双向奔赴”以外,组团招聘的功能还不断向外延伸。

例如,尽管还有一年毕业,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在读博士冯强仍然来到了现场,提前了解各个高校的岗位需求。“这次活动更加开拓了我的视野,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学习和研究,希望自己明年能找到适配度高的岗位。”冯强说。

此次活动中,不少高校也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就业选择。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赖婷想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活动当天,她发现好几所高校都提供辅导员岗位,“这比我们自己去联系学校方便很多,我们十分珍惜这次机会。”

如何“育”?

多维发力打造“成长沃土”

近年来,四川按照“抓教育必须抓人才,抓教育就是抓人才”的理念,从政策体系、评价改革、职业发展等方面推出一揽子政策举措,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例如,从2021年起,四川省级财政就每年单列奖补资金,支持高校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四川实施战略科学家和两院院士后备人选培养专项,并深化职称改革、创新激励机制,不把出国(境)学习经历、专利数量和对论文的索引、收录、引用等指标要求作为限制条件,尤其是对基础研究领域教师,建立以实绩、贡献为重点的评价机制,让青年人才在高校“扎根生长”。

“可以安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在工作中无论想到什么主意,学校都有对应的资源和支持。”李文君是北京大学化学博士,2022年加入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该院陈祥贵教授及团队为其制订“一人一策”的成长计划,深化传帮带,3年时间里,李文君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取得诸多科研教学成果。如今,已成为团队骨干的他又带着新进博士一同成长。

此外,四川鼓励高校和地方积极盘活资源,妥善解决青年人才住房、医疗服务、税收优惠等实际问题,确保青年教师将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

“很重要的一点是,幸福感很强。”成都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谢燕螺是四川大学生物学博士,2022年入职,她介绍,学校给高层次引进人才配备过渡性住房,附属的医院、学校也可以解决子女入学、家人就医等现实问题,这些都让自己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和科研。“相信在四川高校的这片沃土上,‘青椒’们都能快速成长起来。”谢燕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