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68期(总第3963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亲子关系“亮红灯” 专业指导解难题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2024年第68期(总第3963期) 导报三版

暑假已经开启,不少家庭的亲子“大战”也一触即发。近日,在“365成长守护热线”案例交流会上,针对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热线心理咨询师收集并分析了一些代表性案例。在这些案例中,咨询师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行为,提供合理的应急处置方式,并给出相应的理论依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案例一

情绪安抚——开启沟通第一步

某中学一名男生在课堂上受到老师批评,误将指正视为针对,情绪骤然失控,愤怒之下甚至威胁老师:如果不向自己道歉的话便采取极端行为。这一紧急情况迅速引起了班主任的关注,并引导该生向心理健康教师刘芳寻求帮助。

起初,男生情绪激动,拒绝任何形式的沟通。刘芳尝试引导他进行腹式呼吸以平复情绪,但他并不配合。刘芳又建议他打沙袋发泄情绪,男生依然无动于衷。于是,刘芳让其靠在沙发上休息,为他营造一个非压迫性的空间。

经过近半小时的等待,男生的情绪有所缓和。刘芳趁机推荐他玩沙盘游戏,在轻松的氛围中,男生逐渐放下戒备,与刘芳建立起初步的信任。随着对话的深入,刘芳并未急于探寻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耐心等待,直至该生主动倾诉内心的困扰。

“安抚孩子情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刘芳表示,在处理这个案例时,除了腹式呼吸、沙盘游戏,自己还运用了蝴蝶拥抱法、快乐事件列表等多种技巧来帮助学生平复情绪。

在深入交流中,刘芳了解到该生与家庭成员,尤其是与父亲之间的矛盾。面对男生流露出的愤怒与无助,刘芳没有直接评判,而是以一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引导他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交谈结束前,男生向刘芳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基地”,表示今晚打算在那里过夜。为了确保他的安全,刘芳提供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并鼓励他采取积极的自我情绪调节方式,比如玩手机上的小游戏缓解压力。同时,她及时与男生的母亲取得联系,传达了孩子的现状,并建议他们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与尊重。

虽然这名男生当晚没有回家,但始终在手机上与刘芳保持联系,并在次日安全返校。此后,刘芳持续跟进,将解决问题的焦点转向家庭关系的改善上。在刘芳的建议下,男生和他的父母一起接受了心理咨询。在这个过程中,父子俩都意识到了自己在与对方相处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在多次咨询帮助下,父子关系得到了缓和。

“作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式。”刘芳表示,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孩子背后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因为这些因素往往与孩子的情绪问题密切相关。

案例二

家长不是额外的“老师”

“郑老师,我是小芳(化名)妈妈。最近孩子在家里不愿意做作业,好不容易开始做了,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经常找各种理由拖延。我们给她讲道理,她也听不进去,还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接到学生家长的咨询电话后,该生班主任郑雨对这一情况表示疑惑,因为该生在校表现良好,与家长描述的情况存在差异。

为了深入了解情况,郑雨安抚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后,引导她回顾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包括上学时间、放学时间以及放学后的安排。通过一番沟通,家长逐渐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孩子抗拒的并非学校布置的作业,而是家长为其额外增加的练习题。

这一发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往往源于双方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为了避免片面判断,郑雨分别了解了孩子和家长的想法。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郑雨发现孩子渴望回家后能够休息或玩耍,她认为自己在学校已经完成了作业,家长额外布置的练习题让她感到烦躁,甚至影响了她和父母的关系。郑雨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对此感到意外,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与需求,过度增加学习任务并不一定能带来成绩上的提升,反而可能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对于家长的期望,郑雨表示理解,但她建议家长应回归其本质角色——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与生活的支持者,而非额外的“老师”。“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通过陪伴与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支持。”郑雨说。

这位家长接受了郑雨的建议,并开始积极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她学会了在放学路上与孩子分享趣事;用美食与温馨的话语迎接孩子回家;晚餐后,给予孩子足够的休息与娱乐时间。这一系列的改变,如同一股暖流,逐渐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冰霜”。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不仅学习效率显著提升,学习兴趣也日益浓厚。课堂上,她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赢得了各科老师的一致好评。这不仅是对孩子自身努力的肯定,更是家长与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适度退位,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比过度干预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郑雨说。

 

记者手记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会不自觉地陷入自我视角的窠臼,优先以自身的感受与立场去审视家庭关系。他们可能会无意中忽视孩子的感受,直到孩子长时间积压的负面情绪爆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本次交流会上,另一名咨询师分享的案例中,有孩子已出现了对父母的暴力行为,这一现象令人痛心。而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的反应除了震惊,更多的依然是不理解与拒绝接受,这无疑加剧了家庭关系的裂痕。

诚然,对于那些在繁忙工作中难以抽出时间研究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知识的家长们而言,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情绪问题和学习压力时,采取不太恰当的处理方式,虽然情有可原,但一定不能情绪化处理。

当家长与孩子在某个问题上产生分歧或冲突时,切勿仅凭本能反应或过往经验行事。相反,应积极寻求外部支持,无论是向学校老师咨询,还是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是明智之举。通过专业的引导与帮助,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理解孩子的需求与困扰,从而有效化解矛盾,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