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79期(总第397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和孩子一起,探寻神话里的文化宝藏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2024年第79期(总第3974期) 导报一版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人们沿袭着赏月亮、吃月饼的习俗,以月之圆,寓人之团圆。而这一传统节日背后,也有着许多广为人知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这些充满想象和浪漫色彩的故事,丰富了“月”的意象,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记忆。

从成语典故,到文学名著,再到历史通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当下,中国传统神话也在传承中不断“焕新”,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本期,我们邀请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神话研究集刊》副主编周明,以及部分家长、孩子,一起探寻故事里的文化宝藏。

我们为什么要读神话?

天和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小鸟一样在天上飞?月亮和星星会说话吗?……回顾孩子的成长历程,家长陈美霞说:“小时候,孩子的好奇心格外旺盛,各种各样的问题总是接连不断地涌出来,有时,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陈美霞表示,孩子年龄太小,如果一本正经地科普知识,孩子难以理解,还可能破坏她的探究兴趣。而看着孩子充满期待的眼神,陈美霞又很难草草回答,蒙混过关。一次讲故事的经历,让陈美霞在“两难”中找到了“外援”——神话故事书。从听妈妈讲故事到自己看故事,孩子的探索之旅越发顺畅。

神话故事里别有一番天地,万物有灵、变幻莫测,那是任孩子徜徉的奇幻世界,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有和人一样的情感。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夸张的情节,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周明指出,“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孩子可以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同时,神话故事语言优美、情节丰富,也有助于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孩子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和精神追求。”

《山海经》是陈美霞和孩子共读的首选书目,它被称作“史地之权舆,神话之渊府”,涵盖了各种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也记载了大量珍贵的地理、民俗资料,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在审美层面,还是在内容层面,书中描绘的世界都给我和孩子带来触及心灵的震撼。”陈美霞说。

“中国传统文化与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总能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周明表示,“神话故事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阅读神话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有助于指引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面对挑战、追求梦想。”

如何给孩子讲好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长卷中灵动的篇章,它以故事为载体反映历史真实,蕴藏着事物起源之猜想与人类的生存智慧。在人们对天文、历法、生产生活的探索过程中,神话处处可见。对家长而言,给孩子讲好神话故事,可不是照着书本念这么简单,还需善于捕捉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线索,再将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四季更迭间都有神话。如“炎帝抱日”的故事:相传,为让百姓免受饥困,炎帝祈求上苍赐予五谷,并在“春分”这天去往蓬莱,为子民抱回太阳,阳光普照,种子得以萌发,大地五谷丰登。为感激炎帝,人们将他尊为“太阳神”,而“春分拜太阳”的习俗也流传至今。家长如果能在春分时节,结合万物复苏的情境,为孩子讲述“春日限定”神话故事,传统节气、节日将不再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注脚,而是留在孩子心中的一段传奇。

“联系现实生活并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周明建议家长,一边讲故事,一边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以“愚公移山”为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回想自己是否也曾遇到过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否应该像愚公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

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也是讲好故事的“加分项”。周明认为,这会让孩子更容易进入故事情节。

“对于故事中一些较为复杂的情节,家长可以适当简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确保孩子能够理解故事梗概。”周明说,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如讲述“女娲补天”时,可以提及古人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敬畏,以及他们如何用神话来解释和应对这些自然现象,让孩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孩子深入故事情境,感受人物关系,进一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与历史背景。

在具体学习方式上,周明建议家长用多媒体资源做“助教”,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神话故事。边看还要边互动,带着孩子一起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和细节,锻炼孩子的观察、分析能力,鼓励孩子通过绘画、写作、表演等形式,表达他们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在中秋节,家长便可以和孩子一起创作一则现代版‘嫦娥奔月’的故事,或绘制一幅‘广寒宫’宫殿图,以此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周明说。

兴趣中藏着“教育的契机”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向文化深处探寻,不仅需要家长善于教,还需要孩子乐于学。如何顺着孩子好奇的目光,打开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是关键。

“长大我想做宇航员。”9岁的陈旻昊认真地对爸爸说。小小年纪的他时刻关注着航天事业的新发展。2021年,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我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号”。爸爸陈松便立即给陈旻昊讲述了“祝融”的故事。传说中,祝融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掌祭火星”是火正的职责之一。“‘祝融’带着中国飞天脚步迈向了更遥远的火星,它不仅有着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宇宙探索的向往。我希望孩子心中那颗逐梦星辰的‘火种’,也能在传统神话与现代科学交相辉映下一直‘燃’下去。”陈松说。

“接触神话故事,让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陈松最近接触了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这款以中国神话为底蕴的单机动作类角色扮演游戏,同样也勾起了陈旻昊的兴趣。陈松认为,游戏并非都是洪水猛兽,它有时也能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机会,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

“因为游戏主线、支线剧情均取材于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西游记》,很好地融合了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在游戏中‘降妖除魔’的同时,我也和孩子一起细细品读《西游记》,一起去原著中‘补课’。”陈松说。

“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和游戏,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国奇谭》等对神话故事的演绎,不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周明指出,“这些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进行创新和改编后,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为孩子提供了更多了解历史、文化知识的机会。家长不妨利用这些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握好教育契机。”

不过,周明也提醒家长,一些影视作品和游戏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对神话故事进行过度娱乐化的改编,导致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被淡化或扭曲。家长需做好“把关人”,注意甄别,避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同时,影视作品和游戏虽然可以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但并不能替代传统的学习方式,家长要警惕孩子因娱乐而忽视了对原著的阅读和学习。真正的“文化宝藏”只有翻开书才能找到,原著中往往蕴含着更丰富的内涵和细节,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